北京大学四人荣获第二十七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
日期:2025年4月24日 访问:21 |
|
北京大学四人荣获第二十七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近日,第二十七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公布,共有15人获奖,其中北京大学入选4人,他们是物理学院李婧、第一医院汪旸、生命科学学院胡家志、物理学院高鹏。
李婧,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Elsevier/JQSRT Richard M. Goody大气辐射与遥感青年科学家奖、美国气象学会(AMS)Henry G. Houghton青年科学家奖。获第二十七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李婧主要从事气溶胶光学遥感、气溶胶辐射与气候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Reviews Earth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Advances, 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担任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青年科学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委会副主任,并从事多个期刊的编委工作。
汪旸,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获第二十七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汪旸一直致力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这一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疑难重症皮肤病的临床诊治及发病机制研究。她带领团队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皮肤淋巴瘤患者队列,首次阐明中国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疾病领域的空白。在这一临床队列的基础上,汪旸团队围绕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发病进展机制-进展期患者的治疗”展开研究,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进展期的治疗方案选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果在JAMA Oncol, Blood,Nat Commun,JAMA Dermato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多次被多部教科书引用。
胡家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荣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吴瑞奖、哈佛大学优秀华人生物学者奖等。获第二十七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胡家志主要从事免疫基因组学与基因组稳定性研究,研究淋巴细胞在DNA代谢、发育、应答、基因编辑等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组稳定性问题。开发了一系列用于描绘DNA代谢的方法,发现了DNA复制叉过程中的复制叉持续偶联现象,提出了淋巴细胞中RAG蛋白的寻靶模型和转录调控DNA复制的“转录推土机”模型等,并针对基因编辑的安全问题开发了Cas9TX编辑工具,提出了Cas内外双切酶的保真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抗体测序和工程化的工具开发等。在Science,Cell,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PNAS,Genome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数十篇。
高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科学探索奖等荣誉与奖励。荣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十七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高鹏从事界面物理研究,主要兴趣是利用快电子散射技术在原子尺度上探测界面晶格、电子态、声子模、非平衡态等,从而指导设计制备功能界面。近年来,他在界面原子结构的皮米精度测量、界面声子的探测与物性调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高被引科学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研究工作入选中国电子科技十大进展、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候选等。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是2001年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我国最早的社会力量设奖之一,旨在奖励全国相关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技术成果与人才。多年来,该奖项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事业和创新人才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15名,旨在表彰在科技工作中勇于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取得突出成绩,政治思想、科学道德与学风好,在青年同行中树立榜样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