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巍主讲“‘欢乐颂’的由来——从《钢琴合唱幻想曲》到《第九交响曲》”
|
日期:2025年4月24日 访问:22 |
|
“音乐之声”系列讲座第七讲举行,韩巍主讲“‘欢乐颂’的由来——从《钢琴合唱幻想曲》到《第九交响曲》”
4月16日下午,“音乐之声”系列讲座第七讲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本次讲座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核心,特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韩巍深度解析这部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并追溯其前身《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创作脉络,50余位师生和校友报名参加现场讲座。
韩巍从贝多芬的生平与创作阶段切入,介绍其音乐创作按风格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其中,《第九交响曲》作为其晚年代表作,凝聚了对人性、自由、宇宙和理性精神的终极表达。他特别指出,《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欢乐颂”主题,其旋律动机与早在1808年创作的《钢琴合唱幻想曲》高度相似,后者可以视作“欢乐颂”的雏形与实验平台。
韩巍详细剖析了《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宏大结构与戏剧张力。他指出,该乐章开篇由低音弦乐模仿“宣叙调”的形式,逐一回顾前三个乐章的核心主题片段,并通过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否定性”音型予以否定,铺垫“欢乐颂”主题的正式登场。当《欢乐颂》旋律首次由低音提琴轻声奏出,随后在双簧管等木管乐器的呼应下逐步展开,至全乐队四次重复推进,最终引爆全曲第一次高潮。
他强调,这一乐章标志着贝多芬首次在交响曲中引入人声,是古典乐章结构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也为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奠定基础。第四乐章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乐队主导展开主题,后半部分则由人声(四重唱与合唱)加入,使全曲从纯器乐提升到更具精神性与理想主义色彩的终极表达。
讲座中,韩巍还对比分析了《钢琴合唱幻想曲》与《第九交响曲》的异同。他指出,《钢琴合唱幻想曲》是贝多芬创作于1808年年末并于当年底在一场慈善会上首演的作品,其结构包含钢琴独奏、乐队发展、主题变奏与合唱尾声,堪称一次“人声+交响乐”的前期试验。这一作品中的主题起源可追溯至贝多芬1795年创作的歌曲《爱的回答》,其旋律与“欢乐颂”有高度一致性。
为深化听觉体验,现场播放了伯恩斯坦指挥、钢琴家塞尔金演奏的《钢琴合唱幻想曲》版本。伯恩斯坦的指挥富于激情和张力,塞尔金的钢琴演奏则内敛温和、层次分明,二者的默契合作展现了作品温暖、开阔的精神气质,深深吸引了在场听众。
在交流环节,师生围绕“东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差异”等问题展开探讨。韩巍指出,西方古典交响乐的高度组织性与启蒙理性传统息息相关,而中国传统音乐强调个体抒情与即兴精神,两者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反映了各自文化结构的深层差异。
主讲人简介:
韩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先秦历史、考古和出土文献,尤其是西周青铜器和铭文的研究。西方古典音乐是他最重要的业余爱好,他从高中开始欣赏古典音乐,大学一年级曾在北大昌平园区广播站主持古典音乐节目“爱乐之旅”。2022年疫情期间他曾为北大同学义务主讲线上系列讲座“西方古典音乐漫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