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何思源
|
日期:2005年4月22日 访问:6696 |
|
传奇人物何思源
何思源,山东菏泽人,祖上是当地的官宦人家,历代书香,但到何思源祖父这一代时,家道中落,靠行医为生。何思源靠亲友和老师接济,先上中学,后来考上北京大学,入文科哲学系。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何思源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爱国、民主的思想勃然萌发,日益强烈。1919年5月4日,他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上“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集会游行,并参与了火烧赵家楼的壮举。参加“五四”运动对何思源一生影响至深。
1919年至1926年,何思源留学欧、美,攻读哲学和经济,不但著成《国际经济政策》一书,由国内商务印书馆出版,还与法国籍同学项宜文(中文名)相爱,于1928年在上海结婚。
1928年,还是中山大学教授和经济系主任、法学院院长的何思源,由于戴季陶的推荐,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随着北伐军进军山东,随即被任命为山东省教育厅长。这一厅长不做则已,一做做了14年。期间他“伺候”过5位省长,其中包括韩复榘这样草莽无文的地方军阀。但不管是被军阀势力倾轧排挤,被克扣教育经费,还是由于推行抗日教育而受到日本领事的蛮横抗议,他仍是一头扑进山东的教育事业中,一边凭着鲁西南人的戆直和智慧,巧与周旋;一边埋头苦干,实绩累累。他筹建了国立山东大学,创办了医学专科学校、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多处,增设多所省立高中。在他的努力下,各县均设立了初级中学,行政村普遍设立小学。他还提出“社会教育”、“求生教育”、“爱国教育”等教育思想,并以教育行政首长的有利条件将其贯彻于办学之中。他还亲自到山东各地向师生演讲爱国抗日,仅1936年,就达45次之多。他具有远见的教育思想和为发展山东教育做出的贡献,至今被人称颂。
何思源先生简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日军长驱南下,兵临黄河而欲取济南。时拥有8万兵马之重,身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在日军的进攻面前不发一枪放弃济南,退到泰安;蒋介石十万火急电令他死守泰安,而他已先一步南逃济宁,不两天,又逃到鲁西南的巨野和曹县。而此时学者出身、做了14年教育厅长的文官何思源却临危受命,毅然出任鲁北行署主任,带着教育厅十几个年轻干部,再加上几个县的教育局长和校长,以此为骨干组织游击队,以十几年间努力推行抗日爱国教育而在群众中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凭借,与日本侵略军在鲁北平原上打起了游击战,队伍发展到5个旅、10个团、20多个县大队,成了日本人在山东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40年12月,日本宪兵队侦知何思源的妻儿四人,包括7岁的何鲁丽匿居在天津意大利租界,便将他们逮捕起来押解鲁北,一面以杀死妻儿相胁迫、一面以高官厚禄相诱迫,妄图使何思源投降。此时的何思源充分显出了他的国际视野和深谙国际斗争策略的智慧。他一边把鲁北70名意大利传教士和修女扣押起来,一边通电国际社会,严厉谴责日本滥捕无辜,蔑视人道的罪恶行径,表明宁作牺牲决不投降的决心;同时声称意大利租界当局任由日本人在租界捕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日本人杀我1个亲属,我便要杀10个意大利人作为报复!何思源这一出人意料而又大义凛然的“反人质”斗争,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令意大利政府十分紧张,不得不出面交涉。在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下,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茨被迫把何思源妻儿送回天津,下令释放。
1944年11月,何思源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1946年11月又调任北平市市长。任内,由于同情北平学生反迫害、反饥饿、反内战的民主运动,不满于蒋政权的日益腐败,于1948年6月被免去市长职务。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包围北平,何思源积极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奔走呼号,被华北七省市议会推举为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此,蒋介石下令军统局对他实施暗杀计划,何思源付出了家庭成员一死五伤的代价。解放以后,他重返学术,开始了平淡而宁静的著述生活,出版和发表了文章、专著和译著几十种,还担任了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