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出版社新推后现代丛书
|
日期:2005年4月19日 访问:2784 |
|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后现代交锋丛书”第一套14本刚刚上市还不到一个月,已经有了很好的市场反馈。不仅表现在有众多媒体的关注和学者的推荐,首次每种4000册的印量,有的已经见了“库底”,据悉,如《海德格尔与纳粹》一种,库存只有四百余本。就连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偏远地区的书店也开始添货了。
按照通常人们对书特别是学术书的判断,这样一套32开、100余页、每本售价12.8元的小册子可能并不看好,那么是什么让媒体、学者和读者对它注目呢?
薄,但不浅薄
“后现代交锋丛书”原版由英国的一家著名出版社出版。这套定位为学术普及类的丛书,不仅在英国,也在美国有着很好的销售业绩,而且日本买了版权,中国台湾也出了汉译本。这套书在英国是个连续,持续的出版项目,目前已经出版了70余种。
这套丛书的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周雁翎博士在引进版权前充分分析了这套书为什么会有好的销售业绩:他们看到,虽然每本书只有四五万字,篇幅不长,但内容含量不低,几乎是每一个学科前沿的学术综述,学术含量非常高。比如《福柯与酷儿理论》、《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哈拉维与基因改良食品》、《鲍德里亚与千禧年》等等。
这套书的作者几乎都是英国著名大学中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将学术著作普及化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国内学者的借鉴。他们将后现代社会中学术界重要的理论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结合,对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反思,将西方后现代思潮带到我们身边。看看这些已经出版的书的书名就知道了。而即将出版的书中有《海德格尔、哈贝马斯与手机》、《柏拉图与因特网》、《艾柯与足球》等等。
另外,这套丛书所选取的理论涉及到的专家和事件都是西方19~20世纪第一流的最重要的,他们或者参加过西方知识界的文化事件,或者是某一理论的领军人物,或者是西方后现代社会中涉及到的最重大的社会文化问题。
降低难度:为了学术文化的普及
这套丛书的责任编辑刘军介绍说,作为致力于学术文化普及工作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如何降低难度和扩大阅读面是他们拿到这套书后首先考虑的。为此,他们做了几方面的工作,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写序言,每本书都请这一学科和领域的权威人士写导读,以使读者获取最多和最好的相关资料和背景知识。比如请“后现代交锋”丛书译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研究员金吾伦先生写了非常翔实而完备的序言,又请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先生对后现代在中国的现状以及怎样认识后现代作了非常普及的介绍。此外,他们还请人为书中涉及的人物绘制了精美的素描画,用刘军的话说,其目的是为了让“学术著作也变得生动活泼”。
以后现代的视角看科学
这套丛书不仅涉及到人文领域的,如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等大师们的学术思想,也涉及到科学与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霍金、道金斯、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科学家,和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库恩、麦克卢汉、哈拉维等人,以及科学战、虚拟实在、基因改良食品、自私基因、大科学的诞生等议题。
所不同的是,这套书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反观科学,或者说对一些科学现象放在后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反思。基因改良食品已经成为了公众关注的世界性话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因的危机和恐惧占据了媒体、政治和伦理的中央舞台。《哈拉维与基因改良食品》中,堂娜·哈拉维这位科学学领域的国际权威,带领读者走上范围广泛的论战之旅,带给你一种新的审视转基因以及其他后现代存在物的眼光。
霍金是永远成为媒体名人的少数科学家之一,那么,科学家霍金是如何变成偶像霍金的呢?《霍金与上帝的心智》审查了霍金著作中一些关键主题的拟宗教内涵,这些内涵不仅阐明了霍金崇拜本身,而且也阐明了一个比较广泛的争论点:科学家在媒体上如何表现自己。
金吾伦说:“后现代与科学、科学家的确没有很大关系,但与对科学的理解,与研究科学的元科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密切相关。比如说,人们都把托马斯·库恩列入后现代。原因是库恩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的解释是后现代的。”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概念的摈弃引发了科学界的不同看法。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醒民就对此发出质疑:“以怀疑和批判为标识的科学,当然不害怕来自外界的批判。但是,这样的批判应该尽可能是建设性的,而不应该像后现代主义经常所做的那样,是破坏性的甚或是毁灭性的。例如,后现代主义在批评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观时,把科学混同于拟想的神话或虚构的小说,这样就会使我们陷入在事实与虚构、科学与巫术之间失去区别的危险,从而在行动中导致莫大的灾难。后现代主义不愿意发掘科学的文化意蕴和人文意义,而热衷于在科学的本性里寻找暴力的根源,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实在是找错了地方。”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刘兵教授认为:“这种情形的出现,可以有相当多的理由来解释,其中也包括长期以来我们所熟悉的科学观基本上是一种现代的、更靠近科学主义的科学观,更多地是把科学当作无可怀疑的客观真理,当作进步工具。当后现代研究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带入了对于科学的考察和审视之中,试图解构传统的科学观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后现代的科学研究,大致也可以理解为是以一种批判、反思的方式对过去不曾以这样的方式来分析过的科学进行一种考察和分析。这种分析与考察的出现,当然与科学在当今世界所获得的强势地位有关,与人们逐渐看到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并意识到科学的双刃剑性质有关,也可以说是一种从特定的人文立场对于科学之本质、对于科学与社会和文化之关系的更为深化的探讨。”
这套书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阐释这些理论的同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尽量显得中立和客观,并把双方的观点都展示出来,这样也使得每本书有更多的信息量。
“后现代交锋丛书”已出书目:
◆《福柯与酷儿理论》
◆《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
◆《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
◆《达尔文与基要主义》
◆《库恩与科学战》
◆《霍金与上帝的心智》
◆《哈拉维与基因改良食品》
◆《海德格尔与纳粹》
◆《弗洛依德与虚假记忆综合症》
◆《拉康与后女性主义》
◆《尼采与后现代主义》
◆《鲍德里亚与千禧年》
◆《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
◆《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
后现代交锋实录
●金吾伦
从历史的跨度上看,丛书所论的人物既有19世纪的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达尔文(Charles Darwin),也有活跃在当代学术舞台上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霍金(Stephen Hawking),甚至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从涉及的广度而言,它涵盖西方近十多年来在知识文化界所产生的许多重要的争论。丛书中有近半数涉及科学与科学家的学术思想及社会影响,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霍金、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达尔文、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等科学家,和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库恩(Thomas Kuhn)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以及基因改良食品、自私基因等,但议题都是人文议题。令人惊讶不已的是,丛书中有几本将当代科学发展的重大发明,如因特网、移动电话,乃至全球化,与直观上毫无关系的哲学家、思想家、语言学家联系了起来,真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王治河
读者通过本丛书中彼得·科尔斯的《霍金与上帝的心智》、《爱因斯坦和大科学的诞生》和蔡汀·沙达的《库恩与科学战》可以体认后现代对科学局限性的揭示与超越。正是库恩埋葬了许多科学流行的旧观念,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概念,如范示、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收敛式思维、发散式思维等等。
不难看出,后现代思想家实际上帮助我们捅破了“科学万能”的气球。他们并非像一些批评家指责的那样,是“科学的谋杀者”。后现代主义既不反对科学,也不反对理性,它所反对的是对科学的迷信,是科学沙文主义。这种科学沙文主义把科学看作认识他人和世界的唯一可靠模式,同时否定一切不能实证的人类价值及精神活动。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科学沙文主义倘若存在一天,中医就一天没有出头之日。
如同科技狂欢时代的守夜者,后现代思想家对科学万能的挑战,使我们避免在科学的颂歌中彻底迷失,对此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摘自“后现代交锋丛书”序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