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许智宏:蔡元培第二
|
日期:2005年2月26日 访问:2648 |
|
敢于向旧体制挑战的北大校长许智宏
题: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中国第二个蔡元培
1942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UNESCO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工程的研究,专长于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激素在细胞分化发育中的作用机理以及植物细胞的遗传操作。他发展了利用幼根、未成熟胚等分离和培养原生质体的技术,首次由大豆、花生、毛白杨等15种重要作物和林木的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由大麦花药培养中发现的密度效应,证实花药中存在促进雄核发育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植物进而揭示了花药绒毡层中的吲哚乙酸代谢在花粉胚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生长素及其极性运输的研究中,首次揭示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在胚胎发育和叶片两侧对称生长中的调控作用;通过导入生长素结合蛋白(ABP)基因,由转基因植物原生质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及原生质体培养的结果,为ABP的生理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发现脱落酸(ABA)促进石斛、建兰等兰科植物的离体成花,为ABA参与诱导花芽形成提供了依据。他为推动和发展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工程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在许智宏的带领下,北大出台了一套新的用人制度改革方案,在社会上引发一系列争议。方案的核心内容是:首先,力争打破大学教师的铁饭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提出,新聘教师在讲师岗位上最多工作6年,理工医科专业教师在副教授岗位上最多工作9年,人文社科专业教师在副教授岗位上最多工作12年。讲师和副教授若在两次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的机会中不能成功,学校将不再与其续约。其次,力争解决学术近亲繁殖问题,让人才流动起来,提升学科竞争力。提出各单位院系原则上不直接从本单位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讲师岗位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副教授和教授岗位空缺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晋升两种方式实现,择优聘任。改革方案不胫而走,不仅在北大校园内,而且在全国高校以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褒贬不一。许智宏作为改革的焦点人物,甚至受到个别教师的人身攻击。对此,这位老知识分子淡淡一笑:“北大的改革源于自身和外界的压迫,不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像校长一样思考问题。因为作为校长,毕竟对全校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个教员来讲,他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可能平时对全校的事情根本不关心,这时候就要给他一个更全面的看法。可能以后我们要跟教师们有更充分的沟通。作为北大的改革来讲,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大方向,看看符合不符合大学改革的方向;改革是要逐步推进的,方向不能变,改变大锅饭的体制,改变大家的预期,岗位要公开等等,这个是不会变的。”2004年,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明确提出两步走的战略设想,从1999年到2005年为第一阶段,从2006年到2015年为第二阶段,2015年北京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2004影响力
北京大学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全国各地大学纷纷掀起改革高潮,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大学的向前发展。
组委会评语
许智宏敢于向旧体制挑战,思想新锐,被誉为中国第二个蔡元培,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大学这所百年老校必将走向辉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