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大 千秋红楼
|
日期:2005年2月14日 访问:3315 |
|
百年北大 千秋红楼
北大红楼,作为北京大学第一院(也就是文学院)旧址,在紫禁城神武门(北)以东汉花园(沙滩的东部),是原京师大学堂的建筑遗存。1918年6月,北京大学借比利时仪器公司款20万元建成红楼。原计划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宿舍,后改作当时的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组成了文学院。当时红楼的布局为:一层几乎全部是图书馆;二层是校内行政部门和大教室;三、四层均为教室。因这座四层的“工”字型砖木结构楼房的建筑主体用红砖建成,故命名为“红楼”。
1916年,由于北京大学的独特地位和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北大一开始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对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黑暗中寻找着中国的出路,他们集结在“北大红楼”,高扬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新青年》等革命刊物为阵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揭露礼教,唤醒民众。鲁迅在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座丰碑。北大在刘半农的主持下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并出版诗歌专刊,有力地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很多学生社团也相继出现,少年中国学会、《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等,都积极组织活动,校园里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随后,北大红楼成为了“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前哨,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毛泽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真正传播是从北京大学的校园,从北大红楼开始的。当时,红楼一度作为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文科教室,地下室为印刷厂。北大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1916年,李大钊从日本回到上海,一年以后来到北京,后又进入红楼,任图书馆主任。他的办公室就在红楼东南角的第一间。这时,毛泽东经杨昌济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并被安排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每天到沙滩红楼一层西头31号的第二个阅览室登记新到报刊和阅览人的姓名,管理15种中外报纸。工作虽然平凡琐碎,待遇也很菲薄(每月月薪仅八元,当时教授的月薪起码在两百元以上,校长蔡元培的月薪是六百元),但受到求索精神的驱动,毛泽东在这里实现了不同寻常的职位超越和心理超越,积极结交知识精英,在此积聚了丰厚的理论财富,建构了他日后成为一代革命伟人的文化胚基。正是在那段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关头,红楼的灯光彻夜不息,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人在那里苦苦思寻,上下求索。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红楼的灯光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为了传播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红楼聚集了全国知名人士进行讲座。北京大学的课堂也有着“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惯例,有许多的年轻人从很远的地方买硬席车票来踊跃旁听,所以常常分不清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旁听的。当时许多有学问、大有成就的人都穿着蓝布长衫来讲课,学生即使很有钱,也不敢穿得西服革履。据一些老校友回忆,梁思成在红楼讲过中国建筑史,每次都放幻灯片,很有意思,梁思成讲得也是别有风味。讲完后,梁先生说“可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看看怎么考比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答话。梁先生又说:“怎么都可以的,说说吧。”还是没有人回答,梁先生仿佛恍然大悟,于是说:“那我看看有哪几位是选课的吧,请举手。”结果还是没有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来旁听的,谢谢大家捧场!”于是说着,向讲台下作了一个大揖,听课的人都报以鼓掌和微笑。从1928年8月,“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另一杰出代表鲁迅先生应聘来北大红楼讲授《中国小说史》。他渊博的学识和精辟的分析,深深地吸引听讲的同学,旁听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每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苍白的面孔,走进红楼的教室,总是连门边走道都站满了人。
形势的变化使得红楼发生着历史的变迁。因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8月25日,日本宪兵进驻北大。日军侵华期间,这里被日军宪兵队当了六、七年的队部,地下室曾被作为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1943年,地下室楼道两头粗大的木栅栏还未拆除。1946年10月,北京大学正式复校,由胡适担任校长。
解放后,红楼得到妥善保护。
解放后,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古建筑研究所等单位长期在红楼办公,并对红楼进行翻修,将在抗战中留下的破损房屋,教室,部门设备进行了整修。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举校迁往西郊燕园。随后,红楼成为国家文物局办公楼。1961年3月,沙滩红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恢复红楼一带文物保护单位原貌的呼声一直未有停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红楼濒临倒塌,为挽救这座具有光荣历史的建筑,国务院专门为抢修工程立项并拨专款。工程持续了3年,耗资80万元。按照文物维修的原则,在保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工程设计组制定了一套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抗震加固方案,使这座早已超过使用年限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恢复了强健的“体魄”。在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工后的红楼室内外原状和整个色调没有任何改变。199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北京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要求使用部门逐步搬迁出红楼,市政部门将整治红楼周边环境,恢复李大钊、毛泽东工作室原状及部分民主广场,将其建成“五四”运动纪念馆,对外开放。2000年12月28日,由首都规划委员会牵头,在红楼后面举行了环境整治现场会,相关单位全部到场,并明确要求在2001年3月15日前,必须拆除原民主广场所有违章建筑;4月15日前,拆除所有临时建筑;5月1日前,恢复为绿地。
2001年3月31日,红楼的第一大用户国家文物局的机关单位开始搬迁至位于北京东二环的文化部大楼内。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和“国家文物局红楼管理处”两块新牌子也赫然挂在了大门口。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在此筹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随后的几个月里,筹备处的工作人员到处寻找“红楼”和老北大80年前历史的知情人。今年4月27日,我们可以在沙滩的北大红楼外看到,工人们把“新文化运动陈列”几个金色的大字“写”上墙去。4月28日,这里已作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北大红楼也正式改名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中复原了当年的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以及学生教室等。新布置的期刊陈列室展出了20多种由中国革命馆馆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期刊、杂志。新文化运动陈列室展出了90多张图片、60多件文物。人们络绎不绝地走来参观,新文化运动中的名人后裔也纷纷前来追念先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