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沈从文闯京城
|
日期:2005年2月2日 访问:2578 |
|
乡下人沈从文闯京城
入京
1922年夏天,为了争取生命的独立与生活的自由,20岁的“乡下人”沈从文,从蛮荒之地湘西来到北京。双脚刚踏上北京的土地,他就立即面临着断绝经济来源的严重威胁:还是在来京路上,他从“湘西王”陈渠珍的保靖军需处支取的27块钱就已花了个精光,车过武汉时,幸得陆军部的一位小科长给他借了10块钱作路费,才来到了北京,走下火车时,他摸了摸身上,只剩下7块6毛钱。他竟大着胆子在北京西河沿的一家小客店住了下来。其时,他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正在北京。几天后,沈从文打听到他们的住处,立即找上门去。
“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姐夫关心地问他。
“我来寻找理想,想读点书。”沈从文天真地答道。
“好,好,你来得好。人家带了弓箭药弩入山中猎取虎豹,你倒赤手空拳带着一脑壳不切实际的幻想入北京城作这份买卖。你这个古怪的乡下人,胆气真好!凭你这点胆气,就有资格来北京城住下,学习一切,经验一切了。可是我得告诉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让信仰失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姐夫诚恳地对沈从文说。
困境
不久,大姐和姐夫双双离开北京回湘西去了,留给沈从文的,除了这番嘱咐,只有两条棉被。此时,沈从文也已从西河沿的小客店搬到了酉西会馆。会馆的管事是他的远房表哥,住这里可以免交房租。他来京的目的是求学,于是报考了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但因他仅有高小毕业的文化程度,甚至连新式的标点符号还不会用,结果考试时一问三不知,连两块钱的报名费都退还了他。进大学正式求学无门的沈从文,只好开始了他艰难的自学,每天早上吃了二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或者与一起来京求学的同乡好友满叔远分吃七只烧饼,就走出会馆,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看书。如遇闭馆,只好躲在被窝里读随身带来的一本《史记》和后来得到的一本《圣经》。叔远终于忍受不了,在来京的四个月后,独自一人转回湘西老家去了。只有沈从文,为了信仰,仍然坚持了下来。
更糟的是,由于此时陈渠珍在湘西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自己也陷入了困境,原先承诺给沈从文的经济资助中断了。其时,沈从文的大舅黄镜铭虽然正在北京香山,帮助熊希龄搞香山慈幼院的基本建设,但因住在西郊香山,也没有能力给这个孤身来京的外甥提供长期援助。经济来源一断,沈从文的生活完全陷入了困境。
适应失败
生活完全陷入困境的沈从文,在酉西会馆住了半年光景,搬到了在北京农业大学就读的表弟黄村生特意替他在银闸胡同一个公寓找的一间小房里。这间房是由贮煤间改造而成的,又小又潮,只有一个小窗口,窗口上还钉了四根细木条,房内仅能搁一张小小写字桌、一张小床,沈从文把它叫“窄而霉小斋”。幸好因为表弟黄村生和姐夫田真一的同学董景天(后来成为周恩来的外交秘书)的关系,他认识了不少农大和燕大的朋友和同乡,“每到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便成了他们的‘不速之客’,在那里留宿三五天是常事”,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呆在小公寓里为温饱犯愁。功成名就后的沈从文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先是在一个小公寓湿霉霉的房间,零下十二度的寒气中,学习不用火炉过冬的耐寒力。再其次是三天两天不吃东西,学习空空洞洞腹中的耐饥力。再其次是从饥寒交迫无望无助状况中,学习进图书馆自行摸索的阅读力。再其次是起始用一支笔,无日无夜写下去,把所有作品寄给各报章杂志,在毫无结果的等待中,学习对于工作失败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怀着对“文学革命”的信仰,沈从文开始没日没夜的写作。北京的冬天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他还是想办法用旧棉絮裹住双腿,穿着两件单衣,坐在桌旁,一面流着鼻血,一面用红肿的双手写作。然而他寄出去的作品却都如泥牛沉海,没有回音。万般无奈中,他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述了自己的处境。
郁达夫出了三个主意
郁达夫收到沈从文的来信后,在1924年11月13日专程来“窄而霉小斋”看望了沈从文,回去的当天晚上,便挥笔写下了那篇题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著名文章。文中给沈从文献了三条摆脱困境的对策,其中下策一是去当兵,二是去做贼,最好先从熟人偷起,如沈从文有钱的亲戚老H家(H即是熊希龄)。如慑于H慈和笑里的尖刀,就先到自己这儿来试试“破题儿”。这当然是郁达夫的愤激之词。但他的文章却至少透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沈从文在与郁达夫的交谈中肯定提到了熊希龄。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郁达夫文章中所说的熊希龄“慈和笑里的尖刀”曾伤透了沈从文的心?对此,沈从文一直不愿直叙其详,后人今天也无法解开这个谜。
转运
在郁达夫的关心和推荐下,自1924年年末开始,沈从文以休芸芸为笔名在《晨报副刊》上连续发表了《一封未曾付邮的信》、《遥夜》、《公寓中》、《流光》、《三贝先生家训》、《夜渔》、《屠桌边》等散文小说。散文《遥夜——五》被北京大学教授林宰平看到了,于是在五四运动六周年纪念日,这位哲学教授以“唯刚”为笔名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大学和学生》,文中引用了沈从文这篇文章的大段文字,认为他将学生生活“很曲折的深刻的传写出来——《遥夜》全文俱佳——实在能够感动人”。随后,林宰平托人找到沈从文,邀请他到自己家去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并一再向徐志摩、陈西滢等名流举荐沈从文,还向梁启超专门讲起了沈从文的困难处境。梁启超听后,十分感动,就正式把沈从文引荐给自己的朋友熊希龄。于是,1925年7月下旬,沈从文终于上了香山,在熊希龄的慈幼院里当了一名月薪20元的图书管理员。有趣的是,沈从文在那样的艰难处境下去香山任职为什么不是自己主动去向熊希龄要求,反而要通过林宰平和梁启超的介绍?这也是这两位同乡人杰在交往中留下的一个疑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