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沈尹默
|
日期:2005年2月2日 访问:3731 |
|
郭沫若与沈尹默是半个世纪的老朋友。
早在1921年,郭沫若在日本求学期间就结识了沈尹默。那时,沈作为北大教授在日本京都大学进修。他们是在京都张凤举寓所相见的。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曾回忆道:“凤举又到近处去把当时在京大研究的沈尹默先生请了来。沈先生那时恐怕将近50岁了,他戴着一副药片眼镜,眼睛好像很不好。脸色很苍白。”其实那年沈才39岁。据沈尹默在《我和北大》一文中说:“到日本后,我的眼睛就发病了。”因身体不好的缘故,郭沫若竟把沈尹默看老了十多岁。郭沫若这次谈起要在上海办一种文艺杂志,并有意拉沈一起参加,沈没有应允。于是,他们就随便谈谈京大所藏的古书,以及中国的元曲之类。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在祖国的召唤下秘密潜回上海。一下轮船,便直奔大西路美丽园九号沈寓。沈当时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他安排郭隐蔽在该委员会办公处。“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郭沫若在归国途中,曾用鲁迅的诗韵写了一首极为著名的七律。沈为郭的爱国激情所感动,也曾和诗,并载诸当时报刊。
沈在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及孔德图书馆馆长期间,出版了不少书籍。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就是在1939年作为孔德研究所丛刊之一出版的。郭在序中说:“稿成,就正于尹默先生,期以问世。尹默亦乐于赞助,并允为序以冠编首,诚幸事也。”
沈尹默认真校勘了全稿,纠正几处舛误,并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此书:“近来研究石鼓文者实非一家,比诸往昔,发明已多,唯于建石之意,推阐无遗而持论精辟者,当推此著为第一,要非阿私之言也。”
抗战期间,在重庆郭、沈亦有来往。1941年11月16日,为庆祝郭沫若50生辰暨创作生活25年,周恩来同志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我要说的话》,而就在这张报上,同时还发表了沈赠郭的诗及郭的和诗。沈诗云:“吾爱郭夫子”,又云:“已讶多文富,还能大户醒。行途刚半百,珍重鬃毛青。”(“大户”,指酒量大的酒豪,如范成大《云露》诗:“饮少长遭大户嗤”。)郭答曰:“法纲经年密,清谈片刻醒。山头松柏翠,未逮眼中青。”这可见他们是青眼相对的朋友。
解放后,郭沈在京在沪,时有过从。郭沫若有一次还特地去沈寓观赏沈珍藏的十几方砚台,其中“眉毛砚”一方尤为郭所赞赏。1961年10月,毛泽东主席书写鲁迅“万家墨面”一诗赠日本友人,沈尹默受到启发,曾写《也谈毛主席书赠日本朋友的鲁迅诗》,发表在11月1日《人民日报》上。当时正在杭州的郭沫若读到沈文后,于3日写了《翻译鲁迅的诗》一文,高兴地说:“尹默的见解和我完全是一致的。”
当然,他俩的见解不一致时也是有的。1965年,郭沫若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断言《兰亭序》是隋僧智永之“依托”。沈不能同意郭的观点,曾写数首七律,鲜明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但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前夕,缺乏正常的学术争鸣空气,因此这几首诗也就不曾发表,这两位老朋友也未能好好地商榷一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