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宪铎:从纱厂小工到大学校长
|
日期:2004年12月7日 访问:2696 |
|
孔宪铎:从纱厂小工到大学校长
“成功的大学校长,在用人上都有一个绝招,就是在小处让人心悦诚服。”
他叫孔宪铎,孔子第72代后裔,曾任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学术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2个月前,他通过面试,正式成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师从小他30岁的王登峰,研究方向:用基因解释人性。
20岁以前,孔宪铎只读过2年书。战乱和迁移,让他的足迹在地球上画了一个圈。1945年,10岁的孔宪铎离开老家山东郯城,随家人来到上海,在一家炒货店当小工。1950年,15岁的孔宪铎又到了香港,在纱厂当了4年小工。1954年到台湾,1962年去加拿大,1971年赴美国,1991年回香港创办香港科技大学。
从纱厂小工到大学校长,孔宪铎的经历十分传奇。在纱厂干了几年后,他逃离了纱厂。1954年,他收到台中农学院(今台湾中兴大学)的录取函。从纱厂到校园有诸多不适,但他凭着“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的刻苦,拿到了加拿大生物植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孔宪铎在马里兰大学度过了18个寒暑。从助理教授到正教授,他用了6年时间,及后至代理系主任,再至担任学术副院长。一位好校长就像一棵大树,能挡风遮雨,孔宪铎至今记得马里兰州立大学总校校长JohnS.Toll的治校策略:Keepthebestpeopleandkeepthemhappy(留住人才,使之愉快)。在香港科大,孔宪铎亦是设身处地、人情备至地吸引人才,“三顾茅庐”的故事演绎了不少,在一批志同道合者的努力下,香港科大近十年可谓登峰造极。孔宪铎向银行家背景的主管长官进言,办教育跟开银行不一样,银行利息24小时算一次,教育也许一代人才能算一次回报;在内地,孔宪铎对中央领导直言,要用父母之心来办教育。
2001年,孔宪铎接受了山东建工学院名誉校长之职。校内常有人乱扔废物,孔校长要求增加100个垃圾筒,并且要摆在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学生反映打开水的时间太短,他立即向学校建议。他说:“我们办学不是为了管学生,而是为学生服务,一切应该以人为本,而不能以管理者为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