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改善科研管理抑制学术失范
|
日期:2004年12月5日 访问:2450 |
|
改善科研管理抑制学术失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温儒敏
现在的确有不少学者,特别是年轻的学者和研究生、大学生,不一定都了解学术规范。比如,引用别人观点必须注明出处,而且尽量引用第一手材料,这样一些基本要求,未必都能做到。可能是不以为然,或者不了解,但问题最大的是不把这“细节”看作是学术道德的要求。现在“出台”一些基本规则,对学术界有更明确的要求,造成一种道德的舆论,起码让大家意识到学术道德重建的必要性,对那些学术不端行为就有一种约束。最近有许多抄袭等不端行为出现,主要是道德问题。学术规范主要是提出“学术生产”的一般性规则和要求,对于那些“有意犯规”或者明知故犯的不端行为,其实它起不了直接的惩戒作用。所以除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还非常有必要设定某些戒律,对那些触犯道德底线的学术不端行为加大惩罚的力度。各个大学和学术单位最好都有一些相关的学术道德管理的要求和条例,和规范结合,才能真正起作用。北大王铭铭抄袭事件出来后,学校制定了教师道德条例,就起到很好的作用。最近又有一位副教授抄袭,学校决定除名。我赞成这种必要的惩戒。此外,学术批评也非常重要,传媒监督的作用非常重要。有些抄袭的人最怕的还是传媒的曝光。
现在社会风气不太好,对学术界有影响,有些情况要短时间改变恐怕很难。但我们还是要从一些细小的事情做起,从自己做起,点滴积累和建设。在北大中文系,我们有不成文的约定,对于那些触犯学术道德底线的行为,如抄袭、考试作弊、当“枪手”,等等,大家是不容许“说情”的。有人说,现在社会上那么多腐败现象,学生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当作自己的论文,也算不了什么,过于认真,对自己的学生可能不公正。但我们也只能“洁身自好”,从自己做起了。前两年处理了一两位触犯“底线”的学生,又实行毕业论文抽查答辩,以及博士论文匿名评审等措施,风气就好多了。
造成学术失范原因很复杂,除了道德因素,学术管理方面也有值得检讨改进的地方。现在办学都朝着“综合性大学”和所谓科研水平的目标奔,各种名目的评比太多,排名太多,学术指标量化的要求太刚性,评博士点呀,基地呀,还有各种人才晋级呀,全都有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这种僵化的管理办法可能就助长了浮夸的学风,也为某些学术不端行为准备了土壤。有些大学不问什么学科,要求所有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两三篇论文才能毕业。对于某些人文学科来说,就是导师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于是弄虚作假的事情就多了。又如申报科研项目,往往不少夸大其词,甚至造假,好像为本单位“争利益”就什么手段都是可以谅解的。这何尝不是学术不端行为 单位可以这样干,个人有些“出格”又算得什么 这就可能形成某种总是为不端行为开绿灯的“集体无意识”,对学术不端和腐败现象大家都不满,又大家都无可奈何,甚至大家都不同程度要参与其中,这才是更可怕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