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呼唤激情 解剖人生
|
日期:2004年12月5日 访问:2739 |
|
冬天里的《立秋》:呼唤激情 解剖人生
11月的北大校园,已是我们熟悉的一派入冬景象。校园里的银杏树叶枯了、落了,大半已被人扫去,走在路上,手套、围巾渐渐地多了,朋友见面脱口而出的问候,呼出白的气而吸进冷的风,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北方最寒冷的季节已经来临了。那首被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听到大的节气歌是怎样唱的?“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呀!秋去冬来,如此平凡的四季轮回,想必已如每年入秋的银杏落叶,没有人再去注意他们了吧?
11月28日29日,这两个冬天的夜晚,由于一场话剧的演出而变得不再平凡。一个并不漫长的季节重新唤起了人们的思考,一个普普通通的节气让看过这部戏的人们久久铭记,这个节气和这部话剧的名字一样叫做《立秋》。
话剧开场的钟声沉闷而浑厚,帷幕上山西大院的影子缓缓升起,我们随着《走西口》的嘹亮调子走进了一个古韵沧桑的地方——山西,同时也走进了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群体——晋商。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正逢国运衰危,时局动荡之时,曾经富甲天下的山西商人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曾叱咤百年汇通天下的丰德票号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总经理马洪瀚恪守祖训,循规蹈矩,面对着客户挤兑,天津分号被烧,大批国内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独撑危局,誓为丰德守碑护门。副总经理许凌翔主张顺应潮流,抓住机遇,改革丰德使之尽快并入现代银行的轨道。就是这样的一对情同手足的兄弟,面对着丰德老字号何去何从的叹问,选择了两条对立的道路,于是挑起了一段纷争,并引发了马家大院里的诸多风波。凤鸣原本是许凌翔的恋人,却被老太太做主,阴差阳错地嫁给了马洪瀚。昌仁和瑶琴是许马两家因商业利益而联姻的一对不幸儿女,昌仁出外求学,瑶琴按照山西女人的规矩在绣楼上苦等六年,不料昌仁却在国外另有所爱。另一边,马洪瀚之子马江涛视戏如命,弃商从艺。父子近在咫尺却又陌路天涯。一边是数百年的基业,一边是三代同堂的家庭,一边是颠覆,一边是破裂,马家的出路何在?曾经运筹帷幄的马洪瀚,面对着事实无情的碾压,在心中爆发出了“我究竟输在哪里?”的苍凉一叹!
故事的内容就是这样,整部话剧环环紧扣、发人深思,而所有故事的发展又似乎是在情理之中的。故事结束了,马洪瀚的丰德票号终究没有再走下去,他究竟输在哪里?输在做事?输在为人?都没有。我们唯一可以去承认的就是,他输给了历史,丰德输给了历史,票号输给了历史,晋商也输给了历史。是历史的发展将盛极500年的票号挤出了时代的主干道,而将生命力更加旺盛的银行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事实证明这当年的一去一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银行挺立在今天世界的潮头,根基在一步步地深化,而当年的票号在引发人们不断的追忆和思考的同时,也已淡出了当代商界的刀光剑影。我们更愿意去相信,票号作为晋商走南闯北,决胜千里的一脉根基,已深深扎根在了每一代山西商人的心灵深处去,如今的淡出反而让他们能够更冷静地去俯瞰这个时代,这场没有他们参加但却是由他们的双手传递下去的竞争和打拼。从这个意义上讲,马洪瀚 也许并没有输,晋商也没有输,他们只不过是走到了两个时代更替的边缘,就像是立秋的到来,终将引入一个新的季节,他们也终将像黄叶一样从秋天的枝头落下来,在冬雪的掩埋下慢慢注视着后人走在这条路上的每一步脚印。
感情的一切波澜,都因故事本身而起。而勿庸置疑,这部话剧的情感精髓就全在这“立秋”二字上。
这部话剧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立秋”,满情盛世已是灰飞烟灭,剪掉了辫子的中国人开始在动荡的社会中蹒跚前行。一步步摸索,一点点张望,一声声质疑,一丝丝哀叹都说明了一个时代的秋天正在降临。于是,有关于现实的无知,有对于未来的惶恐,这些都暗示了人们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这场立秋究竟会带来怎样一个寒冷的冬天呢?”
这部话剧也描写了一代晋商的“立秋”。正是这一代山西商人,他们曾经听说过自己的祖辈们如何风餐露宿,赶着车马骆驼,出娘子关,走西口,闯世界,将晋商的精神和智慧播撒到中国、海外,一点一滴地孕育出了山西商人不朽的传奇。又是他们这一代人,目睹了父辈们开创下的丰厚家产,富足生活,从小便被教导着长大后要扩展晋商的脚步,延续美好的日子,光亮祖宅的门面,作个长盛不衰的山西商人。可偏偏又是他们这一代晋商,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面临着他们的祖辈不曾预料过的困难,用自己并不坚实的身体去抵抗一个时代的进程,把山西票号的命运举过头顶,誓死也不让它淹没在时代动荡的潮水中。但他们没能守住,“立秋”这一片树叶还是落在了他们的头上。他们是艰难的,可叹的,但并不可悲,因为他们曾亲手接过了几十代晋商的这最沉甸甸的使命,目睹了他们几百年所创造出的辉煌,感受了中国商界最激烈的竞争,也曾为晋商的史册留下过光辉的一笔,并且他们为了山西票号的永存,毅然决然地战到了最后。票号不在,但晋商精神永存。
这同样是一个情感的“立秋”。许凌翔和凤鸣,许昌仁和瑶琴,两代人的命运如此巧妙地吻合,又都如此的凄苦。仿佛从一个立秋轮回到了另一个立秋,两段晋商大院中的爱情同样有着如同春天般美丽的分离,如同夏天般满怀期望地等待,也同样有着如秋天一般无情地陨落,但让我们欣慰地是,瑶琴最终走出了马家大院,跨出了传统束缚的门槛,迈出了晋商女人勇敢追求生命价值的第一步,所以她是幸运的,她没有同她的母亲和祖母一样经历岁月中那个漫长的冬天。同样,作为马洪瀚的长子,一个本是要继承祖业,延续家族香火,拓展丰德脚步的男人,却从容而坚决地退出了这场战争,选择去做一个戏子。是的,人生这个舞台,要远比戏台复杂的多,也危险的多,离开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必去肩负历史的重压,不必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不必去忍受商战中的起起落落。他只要走上戏台唱他该唱的戏,演他该演的角儿罢了。这是对500年晋商的历史的一个反抗,对商人家族的一拳回击,对世态炎凉的一声呐喊。也正如这立秋一样,让人们从夏的燥热中冷静下来,让晋商在这个时代冷静下来,去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思考。马家只是个人,但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这个时代的山西商人是否都有这样的思考呢?
……
立秋,这样一个中国的节气,在这部历史题材的话剧中得到了升华,让每一个观看了此剧的人从心底发出了一声对于秋的感叹。感叹过后,又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秋天是每一年都会来的,“立秋”时节是每一个人都要去经历的。那么,我们又将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看待这季节冷暖的更替呢?如何在看过了繁花似锦之后,又去面对落叶纷飞呢?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时代的沧海变迁吗?对于晋商,他们又将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远航,重树旗帜。对于山西,他又将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包容他的人民,为晋文化的传承和经济的腾飞,提供一块坚实的沃土呢?这些思考留给人们去解答吧!慢慢地去在生活中去寻找答案,也许当我们经历了足够多的起起落落,人生冷暖之后,我们会跳出“立秋”的圈子,看向身后,看向未来,就像年老的马洪瀚一样,在落叶纷纷的立秋时节,在摆脱了太多人生负累之后,从心底发出了最激动人心的自语——“立春”。是啊!我们永远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美丽的词汇,名叫“希望”!
话剧《立秋》的演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当演出结束,演员们走上舞台,全体观众起立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观众席上打出了“北大、清华学子向山西艺术家致敬”的横幅时,演员们饱含着热泪对观众鞠下了深深的一躬。同时,这一躬也敬献给已故的著名艺术家,本剧的导演——陈颙老师。
陈颙——著名的导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理事、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艺术部总监、现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陈颙(曾用名:郭圣如)1929年1月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瑷珲县。青少年时期,在哈尔滨及北平贝满中学求学。1946年10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业绩突出,被冀鲁豫军区军政干校记三等功一次。
1950年8月,经组织委派,她到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届本科歌剧系专修导演专业,毕业演出新歌剧《小二黑结婚》(饰女主角小芹)。1952年年底毕业后,由部队转业分配到中国戏曲研究院艺术处评剧团。
1953年8月,经组织选送到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学习,1954年她以优异成绩进入苏联莫斯科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导演系留学深造。1959年,陈颙毕业回国后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导演,《红旗飘飘》、《三姊妹》,她又翻译并执导了话剧《伊索》获得了巨大成功和好评,从此开始了她的戏剧表演艺术生涯。
1960年,陈颙同志调至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导演,执导了《岳云》、《刘文学》、《马兰花》等剧目。1962年,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导演,执导了古今中外几十个剧目。陈颙几十年来在导演艺术上成绩卓著,多次获得国家和政府大奖,赢得了戏剧界同行的敬佩和尊重。1963年执导话剧《李双双》荣获演出一等奖;1979年执导话剧《伽利略传》(与黄佐临合作)获文化部演出一等奖;1980年执导话剧《迟开的花朵》获文化部导演一等奖;执导话剧《蒙塞拉》获文化部演出二等奖;1984年执导话剧《本报星期四第四版》获文化部导演一等奖;1995年,执导话剧《开天辟地人之初》获文华导演奖;1997年执导《阿美姑娘》获优秀导演奖;话剧《马兰花》获导演一等奖;2000年执导话剧《帘卷西风》获优秀导演奖。她曾获首届“话剧导演金狮奖”和“终身金狮奖”以及“中央戏剧学院学院奖”等诸多奖项。
就是这样一位在话剧舞台上做出过卓越成绩的老艺术家,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是说过“虽然我老伴是山西临汾人,但我并不了解山西。《晋商》这部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反响强烈,深感震撼;山西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搞的《华夏文明看山西》我看了后更加惊讶,我太孤陋寡闻了,山西有那么多的辉煌历史,出了那么多杰出人物,中华文明决不能忽视山西,作为山西的后人应感到非常自豪。去年我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只想为山西的话剧事业老老实实做点事情。”于是,也就有了这部《立秋》的孕育和诞生。不幸的是,今年4月18日下午,在山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召开的话剧《立秋》座谈会上,75岁的陈颙老师在会议刚刚开场时,就突然晕厥,猝然离世。离开的那么突然,甚至没有等到她亲手培植下的《立秋》的种子破土发芽的那一天。陈老师在会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山西乃至全国奉献一部有美好观赏价值、深刻思考价值的舞台演出,是我年愈古稀来到山西和大家共同作战的目的,我愿接受挑战!反映山西民国初年晋商命运的多场景历史话剧《立秋》,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激励三晋儿女续写历史辉煌,如果这部作品能起到一点点这样的作用,就无愧于党和人民培育了我一生,我特别希望今天的山西腾飞……”这段没有说完的话,就是我国著名话剧导演陈颙老师留在世界上最后的声音。
如今,《立秋》北大首演的帷幕徐徐落下,面对着所有演员的激情演义,面对着所有职员的艰辛工作,面对着这样一部饱含了历史风骨与人文内涵的伟大作品,所有人的掌声已经能够清楚地表明,“我们已被深深地感动了,陈老师,您成功了,《立秋》成功了!”最后,演员们将陈老师的遗相抬上了舞台,在灯光的照射下,在雷鸣的掌声中,在北大清华学生献上的鲜花中,照片中的陈颙老师幸福地笑着。这一刻,继任导演查明哲哭了,演员们哭了,观众们也哭了,所有的人都是眼噙着热泪向陈颙导演致敬的。我想,天堂中的陈颙老师一定也在幸福地微笑吧!再到一声感谢!缔造传奇的人民艺术家!
话剧已经收场,但关于这部话剧的讨论似乎才刚刚开始。演出结束,继任导演查明哲和出演马洪瀚、许凌翔的两位主演接受了广播台的采访。当谈及这部历史题材的话剧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芒以及对于山西商人和这方水土的感情流露时,查导说:“陈老师在排这部戏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物内心的发掘是很丰富的,她并没有走向一种深刻的对于人性的挤榨方面的表现。比如在马洪瀚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坚守着山西商人最基本的‘诚信为本,纤毫必偿’的信条,在他自己的内心里面,他迟早要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底去抵债,我想这就是这方水土培养出来的一种人性。而到最后,这个老太太把攒了三代的家底拿出来帮儿子度过难关,她所表现出的也是山西商人‘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精神。这些东西也是这部话剧所要最终体现的。”
马洪瀚的扮演者董怀玉老师表示:“我们是带着一种对祖先的崇敬心情和对历史的思考了进行排练的。无论晋商的鼎盛还是衰亡都是中华文明难得的宝贵财富,我们作后人有责任来解读这段历史,从中汲取营养和教训,更好地关照现实,关照今天,去为山西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去塑造新的辉煌。‘勤奋、敬业、谨慎、诚信’是我们晋商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
此次“华夏文明看山西”活动将从12月2日正式拉开帷幕,话剧在北大的首演成功给了主办方更多的信心。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申维辰告诉记者,此次文化周活动还将有一台大型舞剧和一台音乐剧的演出,其中融合了山西文化的精髓。另外山西壁画展,平遥国际影展都将在北京展出,届时我们有机会充分领略到山西历史的浑厚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