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叛逃”到大陆不曾后悔
|
日期:2004年12月5日 访问:2744 |
|
林毅夫:“叛逃”到大陆不曾后悔
197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刚被派到金门担任马山连连长三个月,年仅27岁的林毅夫,从台湾金门跃入海中,徒手游了近两千米来到大陆。
1979年的台湾正处于经济飞速增长的时候,但长期的戒严状态并未解除。通过当地的报刊,林毅夫了解到,大陆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并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关头。林毅夫内心充满希望,觉得要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希望在内地,并认为“如果要对中国做贡献,就要到内地来”。
结束了福建游历生活的林毅夫,用了3年在北京大学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紧接着又得到一个对当时国民难以想象的机遇———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芝加哥大学的时候,他的学术焦点就集中在了中国农村问题上,因为农村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1987年他学成回到中国,进入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这被他认为是当时最好的工作,这里可以让他见证并影响社会的飞速发展,正符合他来到内地的想法。
1987年之后,看着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后的反思逐渐过度到狂热的理想主义以及后来的个人主义,林毅夫早期对于中国的信念并未动摇,一种高度乐观的态度自始至终都陪伴着他。他开始觉得中国正走向全方位的改革,在他看来,这需要理论和教育。所以,1994年,他离开国务院,开始在北大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与此同时,他也从未停止提出关于国家决策的建议,这些建议,涉及到农业、国企改革和金融方面的种种问题。“一些建议直接被采纳,制定成了政策法规,另外的一些建议也以不同的方式在日后的政策中有所呈现。”林毅夫露出十分欣慰的表情,“作为一个长远的过程,改革的方向基本符合我的预期”。目前,林毅夫成为中国经济乐观派的代表人物。他对中国的农业、网络经济、中国加入WTO的种种乐观预期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他认为,大陆在未来15到20年,经济年增长率将可能维持在7%以上。
2004年6月21日,他告诉诺贝尔奖得主福格尔,中国将可能是世界第一个实现复兴的文明古国。对于中国25年间的变化,他毫不吝啬地形容,那是一个不曾有过的奇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构想,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有信心,我也将信将疑,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超过了。”
目前,林毅夫被称为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林毅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力竞争人选。
“我只能成为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这一代人很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心愿就是为中国培养出可能获得这个奖项的下一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