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石:把心灵和热血献给祖国
|
日期:2004年11月23日 访问:3122 |
|
潘文石:把我的心灵和热血都献给祖国
2004年1月26日至1月29日,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的8名学生记者在《中学时事报》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赴广西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就该基地开展的保护濒临灭绝的白头叶猴、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进行采访。
短短三天,记者们走访了基地及周边的村寨和山头,与科学家、研究人员、志愿人员、村干部、村民、当地官员甚至来基地拜年的各色客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谈。已经四个多月没有降雨的崇左在那几天阴雨连绵,地里正在收割甘蔗,雨后的广西农村,处处散发着植物的清新香气,正当我们的采访工作进入尾声时,广西隆安出现了禽流感———这一信号使记者们的采访更具现实意义。
是几时,人和自然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张?野生动物身上潜伏的可怕病毒不断地通过未知渠道感染到人类,人类为什么还要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与人类应该保持怎样的安全距离?人类要发展,就必须向自然界索取,已经消费的,不可能再生,已经占有的,不可能归还,人和自然界还能够和谐共处吗?广西之行,记者们寻找的正是打开这一连串铁锁的钥匙。
■《中学时事报》编辑部
潘文石,出生于1937年,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秦岭从事了13年的大熊猫野外研究工作,1996年到广西崇左市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进行研究至今。
20岁时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他是第一个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人物专访形式采访的中国科学家。
他曾经在1983年给中央写报告,以科学的态度指出“竹子开花对野生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这一为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结论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强烈反对把野生大熊猫统统圈进饲养场,并最终制止了这种错误保护大熊猫的行为。
他于1996年获得了由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诺亚方舟金奖并被邀请携妻女到荷兰领奖,潘文石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得知获奖消息时,潘文石正在广西一个没有人烟的山洞里对白头叶猴进行研究,于是他回复道:“我非常感谢国王授予我奖章,但是我正在开展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无法离开,能不能给我寄来?”荷兰王室回信说,我们很理解一个科学家时间的宝贵和重要,这个奖章一定是你的,但是不能随便寄出。1997年,潘文石回到北京,荷兰王室派大使专程去给潘文石颁奖。
初中一年级时潘文石就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他要当一名野外的冒险者,要从事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把自己的心灵和热血都献给祖国!
潘文石出生于泰国的一个华侨家庭,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他随父母回到了广州。学生时代的他酷爱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是他最喜欢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潘文石北上求学,选择了北京大学的生物系,大三那年,他到西藏参加了维护祖国统一的西藏战争,毕业之后留校任教。
1983年,潘文石带着一支年轻的研究生队伍进入秦岭,开始对野生大熊猫进行研究。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在秦岭一呆就是13年!他们每天要爬二十多里的山路,吃两顿土豆加白米熬成的粥或者方便面。冬天的日子最难过。因为担心怕吓跑了好不容易跟踪上的大熊猫,虽然气温达到了零下十几度,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也不敢生火。粥被冻成了冰块,没有饭吃只能饿肚子,有时实在受不了,潘文石就带着学生们唱歌,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在那里每天不能洗脸,否则会把脸冻伤。在离开秦岭之后的三年里,潘文石和他的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怕饥饿”的状态,只要看见桌子上还有剩菜,他们的眼珠子就会瞪得好像快要冒出来似的。
追求科学的道路是艰难的。潘文石进入秦岭不久就给大熊猫戴上了无线颈圈,每隔15分钟就要做一次记录,不分昼夜。山里晚上非常寒冷,再加上海拔高,帐篷根本挡不住风雪,身上穿着两件羽绒服也挡不住寒风刺骨,第二天早上身体就会被冻麻。1986年的一天,潘文石由于身体被冻麻行动不灵活从山上摔了下来,幸亏摔在了一个平台上才勉强保住了性命,但是他的肛门却被摔裂了,在医院足足躺了一个多月。第二年,潘文石在给大熊猫拍照的过程中,一脚踩空,头朝下从山上摔了下去。由于惦记着相机镜头是借来的,潘文石一直用左手护着镜头,结果一根竹子生生叉到了他的指头,顿时血流如注,大熊猫看到后吓得爬到了树上。他的学生跑过来时,潘文石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快给熊猫照相!等拍完相片,潘文石的手和相机已经被血黏在一起了。野外没有昂贵的消炎药,只有碘酒,潘文石那只涂着碘酒的手,足足肿了八个月!
1985年4月,潘文石的研究生曾周在进入秦岭第39天就不幸牺牲了。当时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必须面对我无法逃避的责任。但是真的太难太难了,除了媒介舆论的压力之外,我的家人都在责怪我。那天我回家,两个女儿正在吃饭,妻子见着我,哭着说,你怎么还回来!为什么死的不是你,你有八个兄弟姐妹,死你一个没关系,可人家曾周是独子独孙,你怎么对得起他的家人!”当时我几乎要垮掉了,压力实在太大了。但我不能放弃,放弃就不是我潘文石了。
潘文石想,写论文纵然对自己有益处,它可以换取社会上的地位和金钱,但是如果秦岭的森林没有了,大熊猫也消失了,我写上再多的论文又有什么意义呢?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四川地区死了八只大熊猫,赶巧的是六十年才开一次花的竹子开花了,于是一种观点开始在全国盛行:竹子开花导致了大熊猫死亡。为了保护国宝大熊猫,全国各地开始筹集捐款,打算把野生熊猫统统圈起来饲养。就在这时,潘文石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坚决反对饲养野生熊猫,因为他深知,那样做的结果只会破坏野生熊猫的种群结构,而且还可能导致它们不再繁殖。他的举动受到某些同行的白眼,但是良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给各级政府做工作,最终惊动了中央并且使人们停止了错误的保护行动。但是因为这件事情,潘文石得罪了人,原来许诺给他们的研究资金没有了,一些研究被迫暂时停止了。
1993年,秦岭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潘文石和他的研究小组写了一封“致国家领导人的信”,信中陈述了秦岭环境的危机和解决办法,但是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地递到国家领导人手中。朋友劝他,算了吧,别再费力气了,多写些论文对你才是最有用最实惠的。潘文石想,写论文纵然对自己有益处,它可以换取社会上的地位和金钱,但是如果秦岭的森林没有了,大熊猫也消失了,我写上再多的论文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发表论文,而是让全人类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于是他继续坚持向国家领导人递信,终于得到了中央的批示可“立即停止采伐,安排职工转产,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秦岭最后一片大熊猫的栖息地。
潘文石不仅这样要求自己,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他首先要讲的总是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他告诉学生们,一个科学工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而是对人类奉献的精神!
他和他的研究生们因为缺少资金,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有的时候从野外回北京三十多个小时的路程,他们也从来不坐卧铺;潘文石出生于华侨家庭,研究资金不够的时候,他常常从自己家里拿来钱维持野外的研究;可这一切,他们都没有抱怨过。
潘文石对待科学一向是不含糊的。他掌握了许多大熊猫的第一手资料,但在没有确定之前从不急于发表。他的两个学生曾经因为做假记录而被他当即轰走。“野生动物的灭绝不给你时间改正错误,在科学面前,我们没有机会去改过。”潘文石这样说道。
1996年,潘文石带着他的研究生们来到了广西崇左,在这里建立了研究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基地。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年过半百的他依然带领学生进山观察猴子,又过上了喝溪水,吃方便面,受虫子叮咬的生活。开始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不支持他们,还偷了他们唯一的电饭锅。但是几年下来,潘文石帮助老百姓建立了沼气池,帮他们喝上了干净水。在潘文石67岁生日的时候,村民还给他送来了用糯米做的“蛋糕”。村民们说,如果有人要赶教授走,不让他做研究的话,我们会为教授搏命!
从1983年到1995年,潘文石把13年的光阴给了大熊猫;从1996年到2004年,一晃,在白头叶猴的研究上,他也花费了九年的心血。提到“家”,潘文石说,他已经有整整13年的时间没有和父亲见过面。他的兄弟姐妹在电视上看到他满脸灰尘,对他的爸爸说,我们支持弟弟,可是他却生活得这么艰苦。潘文石的爸爸说,没关系,他从小就喜欢在野外冒险,他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这么一个小商人能够培养出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值了!”
采访潘文石那天恰逢他67岁生日,整整六个小时他一直陪着我们这群来自北京的学生记者。深夜,远在广东的朋友给他送来了烟花祝寿,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宁静的夜空中盛开,他看着学生们欢乐的脸,自己站在操场上微笑。许愿的时候,他脸上有着一层淡淡的忧虑。他又向晚年走近了一步,可是他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还没有完成。“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明天一定是现实的。”潘文石现在只希望多培养一些接班人,好让这项包含着理想、责任、艰苦的事业继续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