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杀不死的文学后生
|
日期:2004年11月18日 访问:2674 |
|
余杰:杀不死的文学后生
“北大思想者”、“北大怪才”、“黑马”、“大陆的李敖”、“北大的王小波”、“抽屉文学”……这个生于70年代的小子先是被捧杀,后来因为四处骂人,又被棒杀,现在还没死。在寻找70年代的炫人物时,余杰这番亦正亦邪的履历刚好合适。
余杰,1973年10月生于川西平原一个小镇。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期间创作了上百万字的作品。
一位网友在讨论谁能代表70年代时说,不容否认,余杰身上有许多缺点,比如:浮躁、年少气盛、偏激、缺乏理性的沉淀和积累等等。或者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说,余杰只是学到了鲁迅的皮毛而算不上他的接班人。但这些缺点可能同样表露在我自己以及大部分“生于70年代”人的身上———有的还“发扬光大”了不少。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即便如此,像余杰一样的同龄人尚还属于凤毛麟角。有多少同龄人的思想达到了余杰的深度,历经挫折后仍保持着同样的棱角呢?又有多少人不大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真理和正义摇旗呐喊呢?余杰的不足,只是年轻人的通病,就像大部分人对流行性感冒缺乏足够的抵抗力一样。对许多人而言,叛逆只是他们为表现自己而做出的一个外在姿态,攫取名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动机。如果不过分苛求,以“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眼光非得从“出生于70年代”里的人丛中找出一个代表人物的话,我宁愿选余杰———尽管他的缺点同他的近视眼镜一样明显。但我的推举未必会得到通过,尤其是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弟妹们,他们定会毫不迟疑地举手表示反对,就像我喜欢的罗大佑和崔健被他们不屑一顾一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