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一若鹏
|
日期:2004年11月4日 访问:4374 |
|
亦动亦静亦从容 未名湖畔一若鹏
“若鹏姐姐”。一年以来,这个称呼曾在在北大研究生会内被自然、广泛地使用着。对于李若鹏这位曾经的研会主席来说,这代表着怎样的一种亲切与信任。今天,“若鹏姐姐”走出了研会,不再担任主席,她依旧承载着同学们的记挂。这时的关注,早已超过了工作的范畴,更多的目光集中在这个优秀的、能干的、有亲和力的学生干部本身。带着卸任后的轻松,带着全力投身后的意犹未尽,带着蓦然回首后的清醒,带着抽身事外的洒脱,她再次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以真诚打动人心。”
“我的人缘不错”,她爽朗地笑着,表情中含着些许自信。与名字中“若鹏”二字昭示的刚气截然不同,出现在我面前的她温和秀气,明亮的眸子闪出智慧和热情,黑白两色的毛衣、简洁洒脱的发式,让人不禁联想到她工作时的干练模样。
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亲和力是巨大的一笔财富。一个集体,要团结协作,就需要领导者的亲和力。 “我们这一届,竞争很激烈。后来,我们组成的主席团,很团结,我们真心交往。”也许有人还记得她在竞选主席的展板上选用的照片——黄浦江畔,大气、真诚、恬静的一位女性。“选的时候我想:不要华丽,做作。我知道,北大拒绝张扬。” 和善、谦虚、真挚的性格使她把握住一次关键的“面对”大家的机会,至今他仍然相信那张照片给她增加了不少人气,成就了她的优势之一。
家庭的熏陶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我的成长受妈妈影响比较大。”“我母亲是一个老师,她对学生的关怀、帮助,我从小耳濡目染。现在,还会有以前的学生来看望她表达感激。”若鹏相信促使母亲在事业上十分成功的重要原因,除了她的工作能力还有她的善良和真诚。如果说母亲的影响奠定了若鹏性格的基调,那么,是她自己在不断的历炼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真诚打动人心。”竞选时,讲台上的她一身古典的休闲装,如一股清新的风,让同学们眼前一亮;演讲词中“如果说同学生活和学习是校园政治的晴雨表,那么万柳首当其冲成为我们心中的痛”让同学们为之一振;“学术是北大的生命,为同学们的学习创造条件是我工作的全部内容”让同学们为之感动;“作为学生干部,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不想说空话。因为许多事情连校长都解决不了”事实求是的风格让大家感到充分的信任。最终,她赢得了大家的认同。
“七月的社会实践。”
一年任期,无数大大小小的工作,其中哪一项是“最有份量、最满意”的?说起工作,她一下来了精神,扬起眉毛:“七月的社会实践”。
2003年7月,非典风暴刚刚平息。研究生会组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博士生服务团”的理念。北大学子的社会实践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播科技圣火,做文明使者”,切切实实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河南驻马店、平顶山、登封、洛阳等地,北大研究生会组织了对天方药业、神马集团等17家当地企业的考察、走访驻马店中心医院等七家医院、与地方政府、企业举行座谈会32次、作报告15场,听众多达5000余人……
这次暑期实践,发挥北京大学的综合型、研究型优势,突出了服务性,除了根据地方需求寻找相应专业的博士生,有针对性地在区域规划、旅游管理等专题方面做报告外,还利用医学部的资源,就医学前沿相关课题,如何开展医学科研为当地医务人员作了学术讲座,并开展相应的义诊活动。这次活动还开创了“专家教授随团做报告”的新举措。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志忍教授,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必虎教授,政府管理学院余斌副教授分别作了《政府改革新理念》、《地方旅游管理与开发》、《企业改革》等专题报告,针对工业企业改制、法制建设、城市规划、教育卫生、旅游资源开发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九月,登封市为表达对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的谢意,在市长陈松林的带领下,市委代表团来到北大进行回访交流。这次回访大大鼓舞了“服务团”的同学们,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应。若鹏自信地说:“这说明活动做得很扎实,有效果。”
“在地方上,能够听到这种高水准报告的机会很少。我们提供的报告又都是针对性强、实施性强的。”工作的成绩,让她精神振奋,她滔滔不绝:“为了请到有分量的专家,我们甚至利用个人的资源,有不少专家是我们自己的导师,包括我的导师周志忍教授。”“这次实践活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都有报道,河南电视台一直跟着我们。我知道,在地方受到的重视,都是沾了北大的光,我们更应该用成绩给予回馈。”
“做一切事情,你都会感觉到,你的身后站着一个北大!”
“你是不是一个成功的研会主席?”在最后参加的一次研代会上,李若鹏遇见了这样一个突兀的问题。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并未让她措手不及,她有感而发:“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主席,但我可以坦然面对你,我是一个尽职的主席。这一年,我是尽心尽职了。在北大的历史长河中,我只不过是个匆匆的过客,但不是一个清谈的看客。在母校向21世纪一流大学迅跑的征途上,我曾经参与了它的建设。这将使我终生感到自豪。”
若鹏作主席的这一年,是“非典型”的一年。伊拉克战争时期在三角地组织反战签名;农园爆炸案后,连夜完成的“给广大同学的一封信”,其中“爱心身体,注意健康,保卫校园和平”等感人的话语触动了不少同学;SARS期间,人人自危,研会在全国高校学生组织中率先打破沉默,勇敢地启动“蓝色天使”行动;4月23日,8名同学去北医三院慰问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送去鲜花、展板和祝福,那一次医生们可是真地流了泪;根据非典期间的特定情况,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把网络变为研会工作的新阵地,通过网上学术讲座、知识问答等形式丰富同学生活……
历历往事若鹏都记忆犹新,但是她把在这些事件的成功应对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北大。她说“这是北大的传统,北大人在革命、在建设、在改革、在任何时候都会走在时代的前列,遇到突发事件我们责无旁贷,应该如此。”
谈到工作的成绩,李若鹏一定要谈到的就是——北大。在她看来,鼓舞她为研会、为同学服务、奉献的动力,来自对学校的感激与热爱。她常常提到学校各级领导对她的帮助、支持:“有一次,会议结束后许校长不肯先走,要求吃工作餐,我有些惊讶,也很感动……在我离任的工作报告会上,闵书记两次上台发言,我真是由衷地感激……在非典时期,工作开展有困难,沈千帆书记对我的帮助很大……”她闪亮的眼神,走进回忆的阳光中。
谈到“北大精神”,她敛住了笑意、沉默片刻:“我尝试着谈一谈”。
“北大有着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她是世界主义者,蕴含着奉献精神、历史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意识。她真真切切地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身在其中,你会强烈地感到推动历史、社会的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北大的一分子,我十分自豪。”
“北大给了我很多,特别是当研会主席的这一年。做一切事情,你都会感觉到,你的身后站着一个北大。她在支持着你,也在督促着你。”对北大的感激,变成了热爱与奉献的动力。
“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知识的积累。”
有人说,生活是一个天平,一边翘起,另一边就要失落。对于必须处理完成大量的社会活动的她,对于必须以实际行动完成竞选承诺的她又是如何面对这个让很多学生干部头疼的问题呢?
“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知识的积累。”作为政府管理学院的博士生,社会工作再多,她从来也没有扔下学业。发表学术论文、光华奖学金、董氏东方奖学金、第一名的成绩……证明了这一点。在人生中,她始终坚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作为政府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学业是她极其重视的一部分。社会工作再繁忙,也没有扔下学业。硕士生期间李若鹏在核心期刊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光华奖学金、董氏东方奖学金等荣誉……她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做一名杰出的学者型管理人员。她在论文中提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土地、矿石,都不如人的大脑,那才是真正的资本,人的素质的培养要面向新的挑战。”在人生中她始终坚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若鹏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毕业后在家乡河南的一家银行工作近三年。一次,有机会来北大进修,她才开始真正了解北大,并产生了对燕园生活的强烈向往。“我不甘心只做一个过客,要真正成为北大的主人。”这个信念迫使她放弃了很好的工作,考北大。两年后,她终于落户在了这个美丽的校园。回到了书桌前,课本、讲义成了最亲密的伙伴,图书馆成了家。在湖光塔影的燕园,在静谧和热烈和谐统一的氛围中,在知识的殿堂里,硕士生三年匆匆而过。她被保送上博士研究生。知识带来了实力,她决定在博士生阶段“上升一个高度”,参加社会工作。厚积薄发的她参加竞选,一举当上了主席。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的学习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知识内化成一种动力、一种能量,不论做学问、做管理,作用都是巨大的。”学政府管理的她,在工作中也喜欢应用管理学的原理。“比起物质上的奖励,我更喜欢与人交流,请人到家里来。我尝试改变传统金字塔式的传输模式,建立扁平优化模型,减少层级,提高效率,这个也许大家都通晓,但我觉得学这个专业的,在实践中体会会更深一些。”她有一个愿望:“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型管理人才”。
“有差别,并不是说就一定不成。”
我始终有一个疑问,比起别的研会主席来,李若鹏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她是一位女主席。性别身份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想知道她在与那么多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
从竞选到其后的工作中,性别是否影响了什么?她很坦然:“在一个社会组织当中,女性如果缺席,意味着秩序的失衡。”她也很坦诚:“我能够意识到这种角色的不同。和女孩子在一起时,我往往是一个刚强的身份,而面对男子,有时以一个弱者的身份出现更能帮助你解决问题。这很微妙。道德经上也有‘以柔克刚’一说嘛。”关于性别差异,她说:“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确实存在。不仅身体上的差异,在精神承受力上,差别也很大。但有差别,并不是说就一定不成。”
如同所有的年轻女性,她也十分注意形象。小镜子、梳子随身携带,“看看我头发乱了没有?”照相的时候,她认真地问我。做什么都认真的她,打扮起来也一丝不苟。
“一定要有悲天悯人之心,这点我是具备的。”
遵循北大的民主原则,李若鹏没有参加下届主席的竞选,离开了研究生会。翻过了激情的这一页,她开始书写新的篇章。展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等待耕耘的开阔地带。
“也许一个月以后,我会飞往大洋彼岸读书。学校提供了一个短期的学者访问交流机会,我很幸运。”但是为了准备一篇满意的毕业论文,她决定提前回来。“我要写好它。”
无论多么留恋,她终将离开挚爱的校园。“鹏”——传说中的大鸟也。那时的她,定会翱翔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中。
“如果以后以机会,我还要继续做事,多做好事,实事。都说做好事有三种境界:施人钱财,铺路架桥,报效国家。我希望我可以同时体验三种境界。但根本的,我想是一定要有悲天悯人之心,这点我是具备的。”
略作停顿,她洒脱地甩了下头:“当然,如果不能的话,我就去做学问。我是一个博士,学习一直没放下,教书是做善事,我也很喜欢。”
透过她坚定的目光,我产生强烈的对她未来的坚信:无论在哪里,知识、智慧、坚毅的品格与温和的性情,都会使她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