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达:“不务正业”的大学时代
|
日期:2004年11月4日 访问:2451 |
|
校友寻踪:英达 “不务正业”的大学时代
英达在北大学的是心理学,但他却对这个看似有趣的学科没什么兴趣。英达没有螺丝钉的精神——拧在哪里就不放松。他不喜欢,他就要松动。于是他想转系,如他父母那样去学习外语,可这在当时的北大校园是非常难的事情,直到最后也没有能够如愿。第一年,英达在北大老老实实地呆了一年。第二年,不安分的英达脑海中的梦想继续开始蛊惑他,他终于创办了北大的话剧团。在完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他过起了从牙缝里挤艺术的生活。
1980年,学生的年龄相差很大。有从学校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还有大量的社会招收生,英达当时聚集了一大帮年龄很大的人来做剧团的骨干力量。在这堆人里,英达的年龄是比较小的,但是他却成了剧团的领袖人物,这和他自己的修养和他的家庭背景等都有关。他那时有了一定的戏剧基础和戏剧理论知识,特别注重研究导演理论,比如斯坦尼体系,还有西方的布莱斯特等。在心理学课程上狼狈不堪的英达,在戏剧方面却发挥了他的天赋和勤奋的学习精神。当时在北大这个人才济济的校园里,统领一方,成为一隅神圣。
英达在北大毕业前,准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他为此准备了一年的功课。在北大剧团的活动更坚定了他当导演的信心。可是,当时有个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的规定,戏剧、航海、光学、仪器等专业研究生,裸眼视力必须在0.8以上,英达一摘下眼镜就只有0.1了。当时有人给英达出主意,说让他把视力表给背下来。英达说背下来成,可问题是他连医生的秆子指到哪了,都看不见……
在北大,英达认识了梁左这个对他一生都意义重大的人。当时梁左的女朋友在剧团,非常漂亮,大家都在猜测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她的男朋友会是什么样子的呀?于是,梁左得到了包括英达在内的一些人的强烈关注。但当他们真正见到梁左以后,却失望了。因为梁左是个钻进食堂就不会被认出来的非常平凡的人,但梁左对自己的重要性,是英达在很多年以后才感觉到的。
离开大学后的英达一直都坚持着走自己喜欢的道路,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