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勤:做个快乐的教书匠
|
日期:2012年5月23日 访问:2071 |
|
他,活跃在三尺讲台上,激情澎湃,妙语连珠,以绚烂的幻灯片展示诗词的华美、传递亘古的情思;
他,游走于青山秀水间,静听鸟语,细数春天,以飞转的镜头捕捉自然的灵动、拥抱生命的活力。
“这绝对是个才子式的老师,他的PPT讲义精美生动,让我有叫他教学网小王子的冲动。老师上课极富感染力,平日里爱喝点小酒,是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一位青年学子谈到这位老师时如是说。
他就是荣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慈竹奖”的中文系教授杜晓勤。
家庭启蒙,名师点道
杜晓勤老师的家乡是历史文化名城如皋,宋代词人王观、明末文学家冒辟疆、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都是如皋人,但提到与文学结缘,家人的影响似乎更大。杜老师回忆起儿时,父亲经常带一些线装竹紙的章回体小说回家,农闲时坐在小板凳上逐字朗读,于是他也好奇地拾起小说开读。“连猜带蒙,慢慢就认识了繁体字”,到了初中二年级时繁体字就已基本熟识。初中时家人送他一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内容系统而丰富,杜老师曾迷醉其中,比同龄人更早地领悟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
初涉文学的少年渐渐成长为负箧求知的学子。学生时代的杜晓勤也曾迷茫,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学里研究古代文学的徐应佩老师的鼓励和赏识让他有了信心,坚定了探求古代文学的信念。在老师的悉心指点下,杜晓勤掌握了把想法化为曼妙文字的方法,开始陆续发表一些文章。
毕业三年后,杜晓勤来到北大中文系,师从陈贻焮教授攻读文学博士,陈教授强调文学原典的重要性,让杜晓勤从《诗经》读起,潜下心来钻研原始材料,“不急功近利才能做成大学问”杜晓勤回忆道,他在《十年师生缘——纪念给我学问和快乐的一新师》一文中回忆起当年,自己专攻先秦到唐末五代的原著,积累了七大本近三四十万字的读书札记,最后成为他撰写学位论文的宝库。恩师对他博士论文的评价是:“用最笨的方法花三个月的时间一篇一篇分析声律,研究出很多有用的成果。”杜老师自己也说,肯下功夫的严谨治学与开拓思路的创新研究是他在这段经历中最大的收获。杜晓勤始终记得陈老是如何在左目失明的情况下一字一字地批阅自己的读书笔记的,对于恩师的培育他深怀于心。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杜晓勤摒弃浮躁,明晰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在漫漫学术路上走得越发坚定稳健。
由从师到为师
“我是从外校考来的,特别喜欢北大,这里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创新精神是一般高校无法企及的,毕业后我就在葛晓音老师的帮助下留校任教。”杜晓勤在北大的角色由从师转变到了为师,但他热忱的心始终如一,他希望自己能将恩师的学问与学风一同传承下去。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门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精品课程,杜老师对这门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听这门课,或是诗情画意或是直面古人喜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他努力探索各种方式,让同学们跨越语言的障碍和时空的隔阂,“我用自身的理解阐释作品中古人的心境,学生再根据他们的经历体悟我的讲授,实现与古人心灵的对话”,从而达到诗人、老师和学生的三位一体的融合。这种注重审美感受的风格也是中文系的教学传统之一。而谈到教学上的创新,杜老师最引以为豪的就是他制作的PPT讲义。伴随着学生的增多和课时的减少,从前那种频繁的板书讲授和课堂讨论越发不适应实际情况,于是杜老师就选择以PPT为载体展示诗词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利用多媒体的丰富效果向学生展现鲜活的诗词世界。学生可以在课上聆听《霓裳羽衣曲》的灵动韵律,欣赏“大漠孤烟直”的壮阔景象,惊叹“参差荇菜”原来在未名湖畔就可“左右采之”……
杜老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能力的训练者”——老师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如何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杜老师说起自己教授的课程古代文学史(二),“起初学生并不懂研究方法,课时又太少没法当堂答疑,他们就给我发帖!”,于是杜老师在课下利用网络教学与学生互动,同学们会发帖提出如何选题,可从哪些角度切入研究等问题,他会每天回复帖子。对于网络教学的成效,杜晓勤高兴地表示不少同学获益颇多,许多同学到了硕士博士阶段还根据当初自己的讲解开展研究。
杜晓勤将自己视作学生的朋友,不少同学联系他辅导论文写作、撰写推荐信等。他同时提醒学生,“一进北大后的目标就该是人生的目标和追求,该有个中长期的计划和想法。然后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选择不同的上课态度,但一定有一门是要比其他同学学得都好,因为这是你的兴趣所在”。提起目标,杜老师感慨颇多。他认为一旦确立目标,就要开始积累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经验,可以说,当初正是大学时代笃定了对文学的热爱引领他走到现在的成功。
热情生活,热忱授课
杜老师不仅对授课一腔热忱,对生活更是充满热情。旅游、摄影、打球、看电影,都为他所爱。打羽毛球仰首抽球,奔跑跳跃时,全身都得以舒展,正解决了他因伏案工作时间长引发的脖子疼。如果周末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杜老师必会看上一部好电影。杜老师的人人网主页上有很多优美奇妙的摄影集,鸟兽鱼虫、燕园草木,别有一番情趣。杜老师经常背着相机,上课之前在未名湖边,拍上几张照片。一年四季的北大景色都拍遍了,现在大约有几千张照片。杜老师尤其喜欢微距摄影,爱拍一些小花小草,因为微距可以略去背景的杂乱展现细微的美丽。谈到爱好,杜老师眉宇间洋溢着活力与快乐,那份阳光与积极令人动容。
这些爱好让杜老师在工作的荣誉之外收获快乐与幸福,并促使他把昂扬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学生。这些爱好有时还能和教学结合,比如在他广角镜头聚焦下的西北“玉门关”被搬上课堂,拉近了同学们与诗词的距离;他还找到了摄影与文学中间的契合点,以摄影分析山水诗,“谢灵运的诗句类似一种DV模式,移步换形的记录山水,而谢朓却不同,只是选取其中一个最美的画面拍出,类似一般的摄影。这样给学生讲,他们就清晰多了。”
少年时经家人启蒙初涉文学的杜晓勤,在名师的指点下坚定又幸福地走上了古典文学研究的道路,感念师恩的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老师。他热情生活,他热忱授课,有他的课堂,尽是活力与光芒。他是一个快乐而富有激情的教书匠,一个传递美丽古典文化与快乐人生观的灵魂工程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