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11)精彩语录
|
日期:2011年11月7日 访问:2048 |
|
11月4日上午,北京论坛(2011)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本网特编辑一组开幕式上领导嘉宾发言的精彩语录,以飨读者。
北京论坛今年的主题和国际社会在很多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变革和转型实际上也可以在世界的很多地方看到这种趋势,确实现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任何转型的结果既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没有人能够确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过今天汇集了很多出色的学者、思想家以及决策者,他们可以和我们共同分享如何能够进行和谐的转型,能够为世界作出更多的贡献,使世界更加和平。
———联合国副秘书长 约瑟夫·里德
教育是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推进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教育是基础,每次论坛学者们都对教育展开广泛、深入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给予我们许多启示,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挥教育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球性的作用。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 郝平
最近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北京市提出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八字的北京精神概念,在发展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城市的魅力在与其文化内涵,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北京作为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北京论坛发挥着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推动了对外文明的对话与合作,希望北京论坛并秉持文明多元和共同繁荣的理念,在支撑传统文化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流、传递和谐、激增城市的综合品质、增进世界各大城市之间的友谊,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教工委书记赵凤桐
我们不能把传统视为进步的障碍,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传统应该是我们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过去千百年间人类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智慧和经验我们要利用起来这些经验,那些能够成功的人无不是有能力应对变革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只是依赖于传统,我们要不断地适应新形势,要去营造、要去培养新的传统,从北京论坛出发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韩国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
我们深知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探寻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人类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我们学术界同仁的热情参与和积极的贡献,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朱善璐
在北京论坛的视野中,传统从来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元素,它随着当代人每一次的回溯与重构焕发出新的魅力。传统也是相当丰富和多元的,我们拥有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发展轨迹,也拥有古典和近代的思想成果,而所有的传统都将在以下的愿景中得到重新的评价与阐发,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才能更为平等,人与社会之间如何才能更为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如何才能更为包容和互惠。
——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两国要应对现代化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值得去好好的反思这些思想传统,从而确保两国和谐相处,而不是针锋相对。两国学术界已经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帮助两国了解对方的传统,但是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恢复传统、传播经典,通过中美两国的通力合作,世界的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我们要找到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这是我们合作的伦理基础。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希望。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获得者、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罗伯特·贝拉
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不是说只关注一个层次的民主选举,而是要关注不同层次上的民主选举,这样这个民主才能够真正使得被治理的人民真正获得福利,这样选举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能够给人民带来多少福祉上面起到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杰·梅尔森
大学的核心活动包括促进相互的理解、创造可靠的知识。大学本身就是全球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我们通过跨国教育、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全球交流在不同文化建架起了桥梁,促进了现实中大家的相互理解。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这些年轻人将成为社会的栋梁,因此我们要给他们灌输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相互理解,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牛津大学前校长、大英图书馆前主席、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克林·卢卡斯先生
我们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时候,社会各界尤其文化精英确实要像论语曾子所讲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这种任重道远的,以身作则,以仁作为自己价值取向循环标准的社会示范作用,同时非常需要媒体和政府的大力宣扬,只有这样在中华民族快速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当中,人的核心价值能够保留下来,中华民族真正取得的从鼎盛到衰落,再从衰落到复兴的这样一个轨迹。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林毅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