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莫利纳北大演讲
|
日期:2004年9月29日 访问:2651 |
|
诺奖得主莫里奥·莫利纳北大演讲:超级城市与大气环境
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莫里奥·莫利纳教授9月25日被北京大学荣授予誉教授的头衔,在授予仪式结束后他作了“超级城市与大气环境(Mega-city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的报告。
莫利纳教授的报告从全球面临的环境挑战入手,基于他对自己家乡——墨西哥城的研究,通过展示一系列具体的调查数据和生动的图片,向我们讲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气污染问题。在他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随着一个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规模的增加,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在迅速地增加。莫利纳教授同时也谈及了目前一些科学家所作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他也谈到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和社会有着很大的联系,世界应该寻求环境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
报告结束后,现场听众积极提问,莫利纳教授一一作了认真的回答。有同学提问,是否有必要改变人们目前追求私家车和大面积住房的观念。莫利纳教授回答说,这种盲目的追求是应该被停止,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追求社会的进步,但要要重视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同学请教莫利纳教授对我们学习的建议,他指出,应该学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钻研,去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同时要有团队合作的观念意识。深圳研究生院的同学也提出了他们的问题,请教莫利纳教授对于北京的城市化建设的意见,特别是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莫利纳教授认为北京应该多多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历,可以是成功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可以是技术也可以是信息。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莫里奥·莫利纳(Mario J. Molina)教授及其夫人路易莎·莫利纳(Luisa T. Molina)博士此次是应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邀请访问燕园,莫里奥·莫利纳的夫人路易莎·莫利纳被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江家驷教授主持了9月25日上午10:00的仪式。出席的领导和嘉宾主要有北京大学的林建华副校长,环境学院院长江家驷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教授,南洋理工大学的前校长陈长宁教授等人。诺贝尔的到来和讲座也吸引了各个院系和其他院校的同学前来,远在深圳的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同学们通过远程直播也收看了本次活动。
林建华副校长到会并致辞。林校长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对莫里奥·莫利纳教授与路易莎·莫利纳博士的到来表示感谢。他指出,环境问题是21世纪的中国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不少城市和区域都存在着大气污染问题,并将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莫里奥·莫利纳教授在大气化学方面的研究对我们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林校长提到,北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创新求进的精神,70年代开始在唐孝炎院士的推动下建立了大气化学的研究,2003年北大成立了环境学院。他再次感谢两位贵宾的到来,让我们有机会分享二位的真知灼见,共同推动环境科学的发展。
环境学院朱彤教授和胡敏教授分别简要介绍了莫里奥·莫利纳教授与路易莎·莫利纳博士的简历和成就。莫里奥·莫利纳教授主要的研究兴趣包括气相和非均相化学反应动力学、大气化学及与城市、区域和全球大气污染,并任职于众多政府和国家的顾问或委员会。由于他在大气化学方面的建树,他赢得了多项荣誉,包括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路易莎·莫利纳博士主要的研究兴趣包括分子的光谱学、化学的动力学以及大气化学。她在同温层的臭氧损耗和城市的空气污染方面也有过专门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教授同样表达了对两位贵宾的热烈欢迎。唐院士回忆,在莫里奥·莫利纳教授和路易莎·莫利纳博士研究成果的影响下,她和另外一些学者一起于1978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的大气化学研究小组。她提到,这次是莫利纳教授第三次来到北大,从1989年北京举行的大气化学会议,到1995年获诺贝尔奖之后来北大所做的讲演,再到今天,北京在发展,北大在变化,中国年轻的大气化学学者们在成长。希望二位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到北大,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新发现、新思想。
仪式结束后,当天下午,两位教授在学生代表的引领下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北京大学校园,秋之未名博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江家驷院长介绍,环境学院将邀请更多的国际专家来访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也是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附:
Mario Molina教授简历
1943年3月生于墨西哥城;
1960年进入墨西哥国立大学学习化学工程;其后到德国、法国等地学习哲学、数学、艺术;1968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物理化学,1972年获博士学位;
1974年与F.S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合作发表论文《由于含氯氟甲烷引起同温层下沉,氯原子催化分解臭氧》,首次提出氯氟烃即氟利昂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
1987年,与其他科学家共同努力,促成关于禁止使用氟利昂的蒙特利尔协议,规定到1996年全面禁止排放氟利昂等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的气体;
1995年,因上述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9年至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从事大气化学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