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未名柳 那些北大人
|
日期:2011年8月31日 访问:3063 |
|
那些未名柳 那些北大人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11年07月03日18:10:5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在天之南北,有两个地方,垂柳翩翩,两相遥望,生出的不仅是离情,更多的是一份
希望、一种精神。未名湖的柳树从北大燕园“飞”到了八桂大地,从此生根发芽,坚强成
长。
这是一个关于柳树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北大人的故事。故事里有历史的影子,有笃
实的成长,也有明天迎风拂动的柳枝。哪怕是一抹绿,也给人安宁,给人寄托,给人向着
心中最坚实的地方前进的勇气。
(一)
南宁,是一座被棕榈、杉木、桉树所占领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78%,所谓“青
山碧水绕城走,半城绿树半城楼”。然而,在这座绿城之中,有一抹绿色格外特别,那就
是未名柳。它们不壮观甚至可以说显得零落,却被中小学争相“抢夺”;它们装点着学校
不起眼的一角,却被孩子们当作最亮眼的风景。
沛鸿中学韦倚琳在学习烦躁的时候常去未名柳那边转转,“它倒影在浅浅的池水中,
给我一种安静的感觉,就像朋友一样。它还很小,让我感到梦想的萌芽。高考刚结束,不
管结果如何,我都不会觉得遗憾,因为我正和它一起慢慢长大。沛鸿也和未名柳一样,年
轻、有活力、茁壮成长。”“我去参加北大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时候,周其凤校长说‘将北
大五四精神传承给下一代,使中国学生有一种胸怀天下的抱负’。未名柳来到了我们学校
,让我有一种踏实感,感到北大是触手可及的梦想,其实她并不遥远。”南宁二中颜志敏
期待着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到来。
而这一切美好的缘起,皆因北大和南宁的一场邂逅。
2007年7月,南宁市教育局局长夏建军(现南宁市教育局局党委书记)带着近100名市
特级教师来到北大教育学院,开始为期二十多天的培训,今年已是第五期。这次培训之所
以成行,是因为在夏建军的建议下,培训内容舍弃了以往政府高层的讲座惯例,而是选以
北大名师对“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课程讲授。特级教师成了北大学子,他们早8点上
课,晚5点放学,坐在朴素却整洁的教学楼里,听厉以宁、叶朗等名家讲授和中学教学没
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学问。
但他们享受这样的时刻,“这不仅是业务培训,对教师而言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奖励
”,夏建军谈到。年近耄耋的田济川是南宁市一名退休特级教师,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
由于家庭原因,他高考不得志,北大成了触不可及的梦想。听闻有此机会,他起初不信,
但依旧自费报名,只为争此圆梦的机会,直到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前佩戴上北大校徽,才激
动地向夏建军说道:“小夏啊,到现在我才相信你把这件事办成了!”二十多天,他不缺
一节课,未迟到一次,在临别晚会一个人默默掉眼泪。
不仅是田济川,南宁人对北大似乎都带着如此强烈的情愫。而正是如此情愫,催生出
一种“把北大带回南宁”的想法,也让南宁多了那抹特别的绿色。教育学院培训办公室主
任胡松涛回忆道:“2008年3月,夏局长和我商量之后决定把未名湖畔的柳树移植到南宁
,并且命名为‘未名柳’。”在夏建军眼里,柳树在南方和北方都能生长,有着蓬勃的生
命力,“看到它就想起未名湖,想起北大……它承载着北大精神。”当年夏天,在二期培
训班结束时,三十多株30厘米长的柳苗经过北大园艺部门的培育,坐在营养钵里乘飞机来
到了南宁。
未名柳初到南宁,由市四职校负责培育。锄草、杀虫、施肥、松土,一关都少不了。
园林班的学生经常用海绵擦拭柳叶,老师还为柳树新配了有机土壤,而这种关心只有未名
柳才享有。班主任卢春玲回忆说:“柳苗刚到的时候,我们让学生好好照顾,他们说‘不
就几棵柳树,有什么好养护的’,但得知柳树来自北大,个个都争着养护。北大是中国第
一学府,是每一个学子的梦。职校的学生虽然离北大很遥远,但未名柳的到来唤起了他们
学习园林专业的新热情和对专业技能的新追求,让他们离北大近了一点。”
(二)
2010年5月18日12时08分,沛鸿中学选了吉时在主教学楼后面的池子旁栽种下了未名
柳。栽种仪式由学校领导和学生们一起参加,每人一抔土,拉着大横幅,那棵柳树享受着
“特殊待遇”。一年过去,柳树已经长高了一倍,当年栽种柳树的黄银丰也正式毕业了。
“当时听说北大的柳树来到了学校,特别兴奋,因为北大代表着大学,那一直是我努力的
方向。同学们齐刷刷地冲过去看,却找不到柳树,原来只是一棵小树苗。但它却成了我前
进的动力,让我对大学生活无比憧憬。”
经过培育的未名柳分发到南宁市几所重点中学,次年又通过扦插培育了第二批柳苗,
如今在南宁已有超过15所学校栽种了未名柳,第三批柳苗也正在培育中。未名柳陪在南宁
学子身边,他们比着身高,比着才能,慢慢成长。
“高一开始就很想上北大,但学习成绩处于中层次,一直不敢将北大梦说出来。学校
栽种了未名柳之后,就有了一个地方让我去看看我的梦,让我觉得再踮一下脚也许就可以
够得到。”南宁二中马瑜莹谈到。南宁三中宋涛被国内另外一所著名大学保送录取,并获
得自主招生的加分,但他毫不犹豫舍弃了两次机会,一心想要去梦想已久的北大。“未名
柳是春的象征。它蓬勃于万物复苏之时,枝芽却默默指向根须,这就好比三中学子,即使
走向全国各地,到最后也会汇聚到一起,心怀母校,”三中林达说,“北大把柳树送给了
三中,要是可以,我希望把自己作为礼物送给北大,让北大也成为我的母校。”据悉,林
达获今年广西高考理科状元,并已报考北大。
对南宁学子来说,未名柳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寄托着最初的梦想,包含着生活的哲理
。虽然它2008年才开始在南国生根,但其所蕴含的精神是跨越时空、永恒传递的。回望历
史,我们可以看见一棵棵“未名柳”扎根在广西大地,肩扛国家和民族赋予的神圣使命,
奉献一生,化为来年更肥沃的土壤,滋养出更葱郁的柳林。西南联大外文系贺祥麟、北大
法律系张帆和北大物理系侯德彭等在广西大学任教30余年,培育出了一代代优秀的八桂儿
女。北大政治系钟文典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北大地质系韦仁彦对广西泥盆纪的研究,北
大东语系程方对越南文字改革和京语基础理论的研究,也都对广西的历史、地理、语言等
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他们用执着捍卫着北大人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用实践证明了北
大人的责任和担当。这种信念和担当,影响着一批批在广西的后继北大人,以五四精神要
求自身,以北大情怀关爱同胞,在西南边陲实现自我价值,在异乡南国支援国家建设。
(三)
不论是过去扎根在八桂大地的北大人,还是现今生长在绿城邕州的未名柳,都为广西
和北大搭建了一座直通南北的桥梁,那是紧紧相连的牵挂,那是天涯若比邻的友情。如今
,一批又一批北大人也正在或将要前赴广西,用青春和激情书写历史的延续,用行动和未
来增添未名柳的绿意。
1996年,在广西崇左,北大教授、生物学家潘文石和他的学生建立了北京大学崇左生
物多样性研究基地,致力于对白头叶猴的研究和保护,希望能“把当地美丽的喀斯特地貌
风光与世界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两大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成为一种全新的环保旅游产业,
以求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潘文石又了解到中华白海豚也同
样面临着生存危机,于是,他又在政府和百姓中不断奔走,解说白海豚保护理念,提出合
理工业规划,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双赢的实现而不懈努力着。广西壮族自治
区副主席陈章良、广西科技厅副厅长李国忠等一大批优秀北大人,他们以北大情怀关注当
地发展,以身作则,通过选调生培养等项目将北大学子引入到八桂之乡,为学生提供了一
个发挥知识才能、接受人民检验的社会舞台,也为广西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今,在广西各条战线上,处处都有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北大人。虽然近几年
广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农业在其经济发展中仍旧占有重要位置。广西对糖料蔗、水果
、木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依赖性仍旧很高,对桑蚕、食用菌、中药材等出口型产业的发展
力度也逐渐加大。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06届硕士孙旭波毕业后选择在广西农业厅就职,现
已派往百色市西林县开展扶贫工作。“响应学校到西部去的号召,我选择了去广西工作。
我来自河南农村,自小就对农民、农村有感情,希望为‘三农’建设做点事情,而且本科
学的是农业,就报名了农业厅。现在西林县致力于脱贫致富,农村建设很缺人,我就又去
了,”孙旭波谈道,“广西地处边陲,信息相对滞后,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上缺乏创新性,
少了‘敢为天下先’的气魄,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来转变固有观念、建设生态农业。当地
对北大人的期望很高,希望我们能引领不一样的思路,创造不一般的成绩。”
广西是后发展地区,但它拥有华南的地理优势,又有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是中国
连接东盟的桥头堡。自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
议》起,广西一直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领军地吸引着大量投资,举办每年一
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一系列大型项目。广西进
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也正求贤若渴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今年,未名柳的新苗业已发芽
,目前已有44名北大毕业生签约广西选调生,期望在八桂大地垂柳翩翩,有善民生。
2006届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王锋和其他博士选调生在签约广西后,向当地领导提出“未
名计划”倡议,以“三个决心”、“三项学习”、“三件实事”表达了扎根基层、服务广
西的愿望。在王锋得知未名柳的故事后,他坦言不敢自比未名柳,仍需砥砺成长,“但作
为一个北大学生,母校给了我无私的教育和关怀,我带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却又脚踏实地
,希望能在广西做出一点成绩,为母校增光。” 同为本届选调生的苏勇力主动向自治区
组织部的领导要求回到家乡百色市工作,他说,“参与建设家乡是我多年的愿望。我是从
革命老区广西百色的山村里走出来的,从北大毕业后,我更感到建设家乡责任的重大,家
乡的发展召唤着在外求学的年轻人。”
“有些事情总得需要人去做,北大学生很容易就能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但是,如果
北大学生都不去看看西部、了解西部、建设西部,那肯定是一种缺憾。”将赴广西崇左江
州区工作的2008届中文系硕士陈蒙对基层工作的感触颇深,他研究生二年级时在西藏党委
宣传部志愿服务一年,还曾对北京郊区大学生村官做过社会调研。对他而言,此次毕业到
基层工作,“不仅仅是很好的发展机会,更是作为以天下责任为先的北大学生应该做出的
主动选择。”法学院博士毕业生林良亮放弃了在北京已有的优越工作,最终选择到广西基
层去。“在北京舒适安逸的生活并不是我内心真正的追求,我要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况且,北大人的毕业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追求,而且还包含着一种责任
承担和精神传承,应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未名之柳,南国新生。柳树有情,人亦有情,未名湖连着南宁。相信明年的柳叶会更
绿,不论在未名湖畔,还是南宁,因为柳树承载的是精神的永恒,责任的永恒。更多的北
大人会把这种精神和责任,带到全国各地,成就人生的精彩和事业的郁郁葱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