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凤介绍北大绿色校园建设实践
|
日期:2010年8月4日 访问:2343 |
|
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报告稿
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周其凤
2010年7月31日下午
尊敬的章部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我受参加教育论坛的各位校长、学者和专家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本次论坛的发言和讨论成果。
按照会议议程,本次教育论坛分为两个部分。在昨天下午的讲坛发言中,嘉宾们围绕各自大学在绿色校园建设与构建绿色知识体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促成了兄弟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今天上午的工作坊采取分组研讨的形式,各位代表针对教育的绿色理念、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等议题开展自由讨论,发言更为踊跃,气氛也更为热烈,触及到许多制约绿色校园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也通过思想交流和碰撞,构想出许多精彩的解决思路和方案。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教育论坛在邀请国内十余所重点大学代表与会的基础上,增加了来自耶鲁大学、东安格利亚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的校长与学者,为我们的大学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可贵的海外经验。在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绿色校园的建设中引入国际视野,实现中外经验的互动与交流,显得尤为可贵。
综观两天的会议和讨论,与会代表所收获的最大成果,就是对在知行合一的层面上发挥大学绿色引领的作用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只有通过付诸现实的行动才能获得坚实的土壤,同时,绿色校园建设的示范效果又反过来扩大和宣传了环保理念,引领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总结起来,大学在社会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大学应该首要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等学术科研领域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与会学者们强调,以绿色校园为导向的大学科研需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从基础科学的角度对生态体系面临的挑战展开前瞻性的研究,同时也要注重以“节能减排”为核心,推动应用型科技产业的开发与转化。为此,许多院校都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给予了大力支持,鼓励环保和节能方面的科技创新。如北京大学相关院系所组织的北京及周边地区空间空气污染控制对策与政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等,为国家环保政策的制定、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清华大学所开展的酸雨及二氧化硫控制研究,煤的清洁燃烧的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的研究,也在污染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二,大学校园的物理空间本身就是城市的重要社区,也是能源资源消耗的大户,摆在大学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对校园进行科学规划、加强节能减排。在这方面,与会代表结合自身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实际条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绿色校园建设行动。美国的耶鲁大学在传统建筑的翻新过程中,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并在建筑能源的问题上采用了地热阀,利用地下水的恒温技术进行制冷和制热,从而使学生宿舍的电力消耗降低了10%;海南大学利用自身地处海滨,享有凉爽海风的优势,在建筑设计中贯彻环保理念,增强建筑的通风性能,从而有效减少了空调的使用;浙江大学结合自身地处西溪湿地的地理条件,提倡因势利导,利用江南水乡的自然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合理保护,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景观。中外大学的案例充分说明了,绿色校园的建设不是只有一个模式,也不是仅仅朝向单一的方向,而是在总体目标下通过密切联系自身实际,从而发展出多元化的校园风格。
第三,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透过绿色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在教育过程中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学能够在学生中牢固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为他们步入社会后成长为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会代表们指出,生态问题不可能仅仅从技术层面得到解决,我们倡导的绿色教育,应该将人文价值、科学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三者融入教学体系,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能够相得益彰。为此,以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纷纷设置了绿色课程,并作为全校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纳入培养方案,使学生从中获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
第四,大学应该积极承担引领公众的社会责任。大学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在象牙塔内完成的,大学与社会之间有着紧密的知识互动和人才交流。为此,大学应该与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团体紧密携手,建立开放的知识传播途径,为他们提供环保技术和信息的支持。英国东安吉利亚大学校长在讨论中提出,支持学生到政府机构和媒体开展实习,了解环境变化所带给社会的挑战,并发挥他们在技术运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另外,同济大学的师生也积极参与到今年上海世博会的场馆设计和项目运行中,使高效节能的环保技术在场馆建设过程中得到运用和体现,从而向国内外游客宣示了新型的建筑理念。
加强高等教育的行动取向和引领作用,是本次会议的核心内容。在这一主旨下,教育论坛,特别是今天上午的工作坊,对既有的一些传统观念展开了反思性的研讨,取得了以下几点思想成果:第一,大家普遍认为,绿色知识的传播不是老师对学生的单方面教育过程,学生不应该成为绿色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发挥他们善于学习领会、勇于实践创新的特点,使自身成为生态建设实践的主体。多位与会代表指出,只有充分调动起青年学生——大学校园中数量最多的这一群体——的积极性,我们的绿色校园建设才有了最广泛的基础,也才具有源源不绝的创造活力;第二,在“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行动”的纲领下,我们要摈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口号,着力强调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强调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与会代表们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所牵涉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绿色校园的“绿色”概念其实并不遥远,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的交通出行,能源使用,垃圾处理和消费模式等生活细节中,因此从各所高校开展的校园行动来看,都十分重视贴近生活,关注如何使低碳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在校园中成为一种替代性的文化;第三,尽管我们的教育论坛的与会者大多来自各所高校,但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大学并不是环保教育的起点,我们的环保行动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应该从小学、中学这样的基础教育阶段就正式起步,开展持之以恒的、分阶段性的普及工作,直至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的绿色知识教育,才构成了完整的绿色知识链条。贵阳市教育局所推出的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生态文明教材,就是一个“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成功典范,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加以推广;第四,与会代表也高度评价“绿色发展”这一概念,认为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原有工业现代化模式的一种扬弃和超越,是可贵的改革与探索。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由无数社会实践所证明的真理,但是发展不能以牺牲优美的山水、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因此,贵州强调绿色发展是在深刻反思和审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走出的一条崭新之路。对于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许多人民群众的生活还不算富裕,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绿色发展”的提出,揭示了通过追求一种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现代化模式,同样能够实现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域,使人民在走向富裕的同时,也能持久地享有宜居的生态环境和山水风光。这就是贵州高举绿色发展旗帜对我们选择未来道路的重要启示意义。
两天的会议开下来,我从大家生动翔实的案例、深入透彻的分析中受益匪浅,也深感责任重大。“从我做起,付诸行动”,成为我们共同的心声。如果说,今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城市是以科技为支撑的、以人文为内涵的生态节能型城市,那么我们的教育论坛也让我们看到了属于高校的光辉前景。通过绿色校园的建设,我们率先向社会展示了一个低碳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是可能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社会公众看到这样的前景,从而一步步摆脱过去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女士们,先生们,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绿色变革,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满怀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发挥教育对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为我们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