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延莉:搭建愉快工作的平台
|
日期:2009年12月19日 访问:2636 |
|
祁延莉:搭建愉快工作的平台
【编者按】在李大钊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表彰了一批为学校发展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他们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精彩篇章。
在表彰的一百多位先进个人当中,有11位同志获得了北大党务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奖——“李大钊奖”。为了让全校师生员工更好地了解“李大钊奖”得主的先进事迹,以他们为榜样,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党委组织部和北大新闻网联合推出了专题——“北京大学优秀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李大钊奖得主风采”系列报道,向党的生日献礼。
第一次见到“李大钊奖”得主祁延莉,是在静园三院的院子里。正逢周末,学生又刚忙完考试,原本优雅的三院又添了几份幽静之美。早上九点,祁延莉老师微笑着穿过古朴的红漆大门,走进院子。周末三院的静谧,祁延莉再熟悉不过了。二十多年来,不记得有多少个周末,祁延莉是在这里度过的。
“只是做了普普通通的工作”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也只是在做普普通通的事而已。”这是采访中这个做了近二十年党务工作的祁延莉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祁延莉1955年出生,1982年研究生毕业留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至今,祁延莉在静园已经待了足足27年。从一开始的单纯从事信息管理系的教学工作,到93年开始担任情报学支部书记,从事党务工作,再到2002年担任信息管理系副主任,负责财务和行政等工作,2003年担任信息管理系党委书记,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现任信息管理系党委委员、纪检委员。一路走来,祁延莉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做了一些普通的事。”
想起刚开始从事党委工作的情景,祁延莉记忆犹新。一开始,祁延莉负责的是宣传工作。由于九十年代初,网络、手机都还没有普及,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基本都得靠面对面进行。当时信息管理系就一直延续着北大的一个传统——每周五的下午都定期召开全系的教职工大会,或者进行支部活动和教研室活动。宣传工作说来简单,做起来却琐碎。祁延莉的工作便是根据每学期初北大组织部、宣传部下发的文件,把学校下达的政治学习安排和信息管理系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细致的组织生活内容和学习计划。
这个工作一做便是很多年。谈起工作的成绩,祁延莉表示:“我只是把该做的工作做了。”工作有些琐碎、枯燥,祁延莉做起来却是心平气和、乐在其中。“当时大家的思想也都还没现在这么开放,想法也没现在多。每周有这么一段时间在一起通报、学习上级的文件,传达一些上级的精神和思想,一起交流所遇到的新鲜事,大家都积极参与。”
沟通,是接受采访时祁延莉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词。她说,那么多年的党务工作,其实就是一个互相协调与沟通的过程。组织生活很多都有固定的模式,学习文件、传达精神,交流思想,多是逃不开这些模式,怎样使组织活动在这个固定的模式中能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满意,是祁延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多方思考之后,祁延莉得出了办法——更多地和大家沟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老师们都很配合,每次组织活动也基本都能到会,大家也都觉得党员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几十年如一日,能把普普通通的事做好,本身就特别不容易。”信息管理系现在主管学生工作和党务工作的副书记张久珍,从听祁延莉讲课到成为她的同事,对祁延莉颇为熟悉。 “办事负责是祁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以前看着祁老师早出晚归,几乎整个人都泡在系里,心里也没太深地体会到她的付出。直到自己也做了这份工作,才真切地感受到祁老师作为一位女同志,多年来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系里,对她自己以及她的家庭来说,该有多大的付出与牺牲。”
带着“人”的温情,做好“人”的工作
2003年开始,祁延莉成为信息管理系的党委书记。“党委的工作,可虚可实,监督保障,也只是一个原则。归根结底,主要是起到‘搭台和配合’的作用,就是在做‘人’的工作,统筹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地为大家提供一个开开心心的工作环境。”
每到过年过节访问老教师;系里有老先生去世就帮着他的家人操办后事,送去慰问;每年假期党委行政轮流值班;学生们有什么困惑疑难都尽力帮他们排解……祁延莉都是怀着最温暖的“人”的情怀,在做“人”的工作。
“宽容、奉献是一个党委书记最重要的品质。要能把大家拢在一块儿做事,让这个集体团结,需要有人身体力行。”祁延莉说。把荣誉让给别人,宁可自己多吃点儿亏。在做党委书记的同时,祁延莉还一直兼任着信息管理系的副主任,负责系里的财务、行政管理等工作。
财务工作是一项需要非常仔细的工作,祁延莉一直秉承着公正、公平、公开的理念来做这份工作。每次遇到报账,都会仔细核对条目和款项。“这是系里的钱、学校的钱,是国家的钱,必须要把好关,就算得罪人,那也没有办法。”祁延莉说。在祁延莉负责财务工作期间,为了提高本科生教学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年轻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她和当时的党政班子成员决定加大本科生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赢得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由于当时的党政班子成员较少,祁延莉就主动提出多承担值班任务。到后来,便养成了几乎每天都到系里坐班的习惯。祁延莉家住西二旗附近,每天都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不管老师学生,有事来系里,总能看到祁延莉。考虑到系里行政人员少,工作忙,凡是学校布置的有关工作,身为党委书记的祁延莉都是自己动手完成,包括发送各种通知、制定计划、撰写总结报告等。祁延莉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支持,谈及此,她也动情地说道,“我很感谢那个党政班子的成员,大家都很团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
在全心投入、认真付出的基础上,祁延莉想了很多创新的方式方法,来做好党务工作。在教师支部的改革上,考虑到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关注点的不同和兴趣的差异,把在职教师与退休教师分开设支部,系党委定期与退休教师沟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适当组织安排他们看电影、歌剧、出游等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组织生活内容,提高了组织生活的效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支部的工作方面,祁延莉完善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支部的改选制度,将研究生的三个支委进行统筹安排。
祁延莉在任期间,还非常注重做好老教师的工作。系里教师生病住院,祁延莉必定去医院看望,送去系里的慰问。让祁延莉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一位老教师去世后,系里领导前去家里慰问,他的丈夫,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先生在祁延莉面前老泪纵横,对爱人的不舍与怀念、对系里领导的感激都掺杂在一起。“那个时候,真是觉得自己所有这些辛劳,都是值得的。”祁延莉这时说着,已经红了眼角……
“她能发挥女性的特点,灵活妥善地处理各种事件,她从不用强势去影响人,而是采用更温婉的方法。但在该麻利的时候,祁老师总是很果断,可以说是很好做到了刚柔相济。” 谈起祁延莉的工作创新,张久珍也很有感触:“党务工作看起来普通,但非常需要把握好度。它需要自身有比较好的理论修养,这样工作起来才能使人信服,但同时又不会太古板、教条。祁老师在这方面总是能把握地很好,那么多年的工作做得没有差错,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身兼数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做好党务行政工作的同时,祁延莉又投入极大的热情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无论是在担任系副主任期间,还是在担任党委书记期间,她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始终是教师的本职。”祁延莉说,“最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和学生一起,感受那种年轻的思维的碰撞,能感到自己都浑身充满了活力。”在学生身上,祁延莉说能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年轻人的那种闯劲、那种不服输的精神。“自己最幸福的时光,就是看着一届届的学生从刚入学的带着几分稚气,不断成长,到后来的棱角分明和卓有成就。”
祁延莉在任期间,信息管理系对本科生实行了导师制。就是在每一个本科生入学的时候就都会有一个导师来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以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到现在为止,导师制已经实行五年了,祁延莉自己也已经带了两届学生了。这些学生经常与导师沟通,和导师探讨学业、生活以及前途道路等问题。“她特别和蔼,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很照顾。”一位信息管理系07级本科生告诉记者,祁老师是她的导师,刚入学的时候自己对学术上的、生活上的很多问题都不清楚,每次去找祁老师,她总是非常耐心地帮自己分析。有一次学术竞赛需要写开题报告,当时自己还不了解具体的一些格式、内容等,祁老师就非常仔细地从开题报告的格式、包含的内容以及它的作用、注意点,一一讲起,直到我们明白为止。“在祁老师身上,有时候我能看到我喜欢的胡适先生的影子。她待人非常得真诚,给我们的意见总是很中肯。在学业上,祁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让我们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一位祁老师的研究生如此表示。
祁延莉认为,和兼职的党务工作者相比,专职工作者的工作会更具系统性,同时在精力上也有更大的优势。但她觉得,对自己来说,党务、行政和教学三者是没办法分开的。比如在做了党务和行政工作之后,自己的思维会更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自己对于所在院系的责任感会增加很多。原先只从事教学工作时,对学校和系里的一些决策有时不太理解,当做了党政工作后,重新回过头来看待某些决策,才能理解这是站在整个学校和院系的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样的一种全局思维和视角,也无形之中有助于自己的教学工作。而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也使得自己在做一些决策时,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各种岗位上教职工的感受,能更好地顾及不同人的利益,使决策更加全面有效。“虽然在时间和精力上会有一定的牵制,但不同的工作带给我的这种体验使得这几样工作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采访最后,这位老党员深情地说道,“党务工作也好,行政工作也好,都是一个为大家服务的工作。院系和机关不同,所有的职务都是阶段性的,自己不在位时,享受别人给予的服务,而当自己在位时就要尽力为大家服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