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在09北大医学部毕业典礼上讲话
|
日期:2009年7月11日 访问:2916 |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在2009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场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每年的这个时侯,我都会收到热情的邀请,要我到这样隆重的典礼上给毕业生讲话。毕业典礼年年往复,但是讲话很难年年出新。如果要有一些“出新”的话,就得不断到生活中去寻找命题。我想,“生命之树常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近偶然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的朱棣文先生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其中有一段是关于人生的。他说:“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我读到这段话时,觉得怎么那么熟悉呢?我想起在自己读初中时的语文教科书里,有一段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人生思考的话。他是这样写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出自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段话,对我自己人生观的塑造,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我上面引的这两段话,一段出自一位美国人,一段出自一位苏联人,两段话发表前后相隔将近80年。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有根本相似之处,就是人是要活一个精神的。物质皆身外之物,人最后对自己要做的是精神总结。
一个人,一个民族,都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我认识一位青海医学院的教师,是我们九三学社的一位女社友。她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得到博士学位,很优秀,导师是知名学者、院士,她本可以留在条件很好的地方工作,但是,她主动要求去青海研究藏医藏药。多年来,她自学藏文,跑遍了藏区,结识了近百位藏族民间医生。依托着厚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和丰富的藏区实践,她不到40岁,已经主编了一部《藏药药用植物学》,还主持着几个研究课题。她把藏族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悉心呵护。今年年初,她给我来信说,很享受在青海的生活。这唤起了我对自己青年时代在黄土高原上问病行医、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亲切回忆。她在信的结尾,还写下了一段让我感动不已的文字。她说:“韩老师,你下次来青海时,不一定能看到我,我可能到远方采药去了,但是你一定会看到我的学生。古诗不是说了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在想,有这样的经历,特别是有这样丰富的精神境界,才真是精彩的人生。
我们搞医学的人,尤其要对人生有透彻的理解和感悟。因为我们天天要和“生、老、病、死”这些人类的永恒命题打交道。医生以尊重生命、关爱病人为天职,应该具备高度的仁爱精神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天然融洽的。但是在当代,医患关系的紧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在我国当前新一轮医改已展开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比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更为复杂和更具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选择了从医这个职业,我们也就给自己定下了一生追求大爱的精神目标。这种追求,是一种自我完善。人需要用一生来实行自我完善,用一生来证明自己。我再给大家举一个当代中国医学工作者的例子。秦伯益院士是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学术贡献卓著,曾经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院长、共和国的将军。到退休时他又有了新的选择:环游祖国。他在70岁前后的10年时间里,游览了我国包括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内的所有景点。在他这10年旅行中,90%以上的游程是一个人独游,费用自理,谢绝一切接待和陪同,以普通百姓身份在普通百姓中行走。最近,他出了一本游记,题名《美兮,九州景》,十分精彩。我给大家读一段他在湖南湘西写下的文字:“我从吉首到凤凰时已是傍晚入暮,当即找了一家临河面对沱江的民间客栈。一间小木屋,一张单人床,简陋的公用卫生间,推开木窗,就可以看到沱江的夜景和两岸百姓的木楼房。那晚,天边挂着半弯月亮,静谧安详;江中偶有小船漂过,静中见动。我独自倚窗凭栏,忆往事,思未来,屋虽小而视野广,身虽窄而心底宽。”我想,秦院士的这种人文情怀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大爱,一种实实在在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后的精神升华。
亲爱的同学们,行将分别之际,我说一些心里的真实感受和思考,权做祝福送别之言。我祝愿大家身心健康、自强不息;不管到哪里,都生活得洒脱、生活得幸福、生活得有滋有味,也衷心希望你们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位,都能爱病人、爱北医、爱医生这个职业、爱我们这个国家。
谢谢。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医学部主任韩启德在2009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二场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你们毕业了。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典礼,祝贺你们。看到你们学业有成、风华正茂,即将走入社会,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服务于祖国和人民,我们感到欣慰。对北医的师长们来说,这是一种集体责任的完成。在昨天的本专科生毕业典礼上,我和同学们谈了精神的追求,今天讲什么呢?我想和大家聊聊责任。
在我看来,责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追求,只是它更侧重理性。初入社会,大家遇到的问题会很多,有时可能会有茫然之感。有一句话,可以长存于心,就是对自己说:“负起责任来!”
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一个人对自己有什么责任呢?就是让自己有人的尊严。你们看路边的一棵小草,它无声无息,人们有时走过都不会正眼看一下,但是它挺立在那里,用绿色展示着生命的存在。小草尚且如此,人的生命就更应该显示出尊严。怎么能做到自尊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自强不息。遇到顺境固然是好,但是在逆境中更能锻炼人的意志。我们只有对自己负起责任来,才能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
其次是对家庭的责任。家庭对于个人,意义非凡。让自己的父母、丈夫、妻子、儿女享受到你带给他们的幸福,这就是对家庭的责任。《孔子集语》里有这样一则记载:一天,孔子外出,看到一个叫皋鱼的人,披着麻布短袄,抱着镰刀,在路边哭,哭得很悲哀。孔子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说,当我想要赡养双亲时,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说完之后,皋鱼站在那里,伤心而绝。孔子感慨地对身边的弟子说:“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吧?”于是弟子们纷纷辞别孔子,回家侍奉父母。我想,这个故事仍然有着它的现代意义。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大转型时期。在生活节奏加速,社会结构变动加大的今天,我们需要自觉地维系基本的责任感和情感,对家人常怀牵挂,常怀温情与感恩。
第三是对职业的责任。人的一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做好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责任心与贡献大小是成正比的。我们敬爱的王选院士在激光照排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整个民族的新闻出版业、印刷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他的很多选择都是凭着职业的敏感和时代的推动做出的。我们的韩济生院士,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从基础研究到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再到穴位刺激戒毒和治疗抑郁症,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出于科学家的良知与职责。在座的毕业生同学,绝大多数要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都是需要高度责任感的职业。要对科研工作负责,对同行负责,对科学研究、医学事业的社会影响负责,对诊治对象负责。关怀病人、关爱生命,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崇高的医德。
第四是对社会的责任。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的和谐也是个人的幸福。去年的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爱心、中国人的责任,也看到了我们国家实实在在的进步。在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和热情服务感动了全世界,其中就包括在座的某些同学。作为这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我想你们一定会对社会责任有着感同身受的认识。“以社会为己任”始终是北京大学学生的优良传统,你们步出校门之后,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同学们,综观当今世界,新课题频出,新挑战不断,正是有责任心、有作为的青年大展身手之时。“负起责任来!”未来的世界,一定属于视野开阔的人、属于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人、属于能用真才实学尽到社会责任的人。你们是希望和未来。
我衷心祝愿同学们幸福!
谢谢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