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举办“五四”主题诗歌朗诵会
|
日期:2009年4月30日 访问:4091 |
|
红楼回响:北大举办“五四”主题诗歌朗诵会
“红楼你响过五四的钟声/你啊是新诗摇篮旁的心”,1956年,林庚先生为北大学生刊物《红楼》创刊题诗。北大,作为新诗的重要发祥地,哺育了新诗,又见证了它的历史。在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际,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举办的“红楼回响——北大诗人的五四”主题诗歌朗诵会于4月24日晚在办公楼礼堂举行,在国家、生命、哲思、情感等诸多主题中,追溯新诗的历史,感受“五四”的余温。
九十年前,新诗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文学史惊天动地的大事。北大、北大中文系作为新诗的发祥地,在这一历史创造的过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从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鲁迅、康白情、俞平伯等,到废名、朱自清、冯至、何其芳、卞之琳等,再到海子、骆一禾、戈麦,这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北大的哺育下,各自最具代表性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梦想、挣扎与苦痛。
本次诗歌朗诵会精心选取了“五四”以来与北大、北大中文系息息相关的数十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分国家篇、生命篇、哲思篇、情感篇。作品既包括“五四”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诗作,如徐志摩《护航道中》、周作人《过去的生命》等,也涉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同派别的诗人作品,如卞之琳《断章》、穆旦《赞美》等,还涵盖近二三十年来成长在北大的代表诗人的作品,如海子《以梦为马》、骆一禾《青草》、戈麦《沧海》等。朗诵会以多元化的演绎方式,综合了诗歌朗诵、小合唱、歌舞、演奏表演、话剧等多重元素,全方位地展现了新诗的美学空间,提供了一个重温新诗、感受五四的多重视角。朗诵会的演出者均为中文系师生,他们以独特的情感揣摩、专业的演出水平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朗诵会。
开场歌曲胡适的《希望》、深情款款的独唱《教我如何不想她》,唱出了对祖国的缱绻情意;诗朗诵俞平伯的《暮》、冯至的《我们准备着》等,既演绎出“五四”青春期下的烦恼与朦胧,又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对生命力的追求;在话剧鲁迅的《过客》中“过客”不断向远方前行的姿态,开启了对哲思的追寻;独舞《再别康桥》,诗朗诵何其芳的《预言》、杨周翰的《女面狮》等,使观众感受到五四诗人们年轻灵魂的最柔情似水的低吟。“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在场观众们在全体朗诵者对海子《以梦为马》最后一行的反复与渐强中,被诗人的赤子之心深深打动与震撼,渐入尾声的诗会也推向了一个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孙玉石教授作为邀请嘉宾,朗诵了他于1993年写的散文诗《山——一个自平原走近高山的对一种灵魂的礼赞》,激情澎湃地表达了一位老学者对诗歌的赤诚之爱。朗诵会以合唱《新秋之歌》结尾,在“新秋”的乐章中,诗歌的魅力亘久绵远,熠熠生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