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石:做人、做事、做学问
|
日期:2004年9月14日 访问:2549 |
|
潘文石,男,67岁,民盟盟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7年他主持的“大熊猫生物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1990年主持的“秦岭大熊猫的生态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
潘教授身体力行,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八字校风是他的座右铭。他常说:“我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发表一篇论文或写一本书。论文虽然有用,也能换来个人的名利,但是很可能无法解决关键的问题。我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只有迎接挑战,不断努力,探索求新,把科学作为争取人类幸福的手段,我们才能接触到科学研究的本质。”
潘教授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纯理论的研究,还紧密地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1984年底,他率领一支年轻教师和研究生队伍,在秦岭对野生大熊猫生存适应的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学发现,澄清了许多大熊猫科学研究上的疑团。
1985年3月,潘文石教授带着两位研究生和一位本科生背着沉重的登山包进入秦岭南坡。他们为了节约时间和木炭,经常把很多土豆和大米熬成一大锅,一连吃几天,直到转移到新的工作点。野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最困难的是长期缺乏油水,有时连主食都不够吃,总感到饥饿。这种状况持续了8年之久。
1989年8月,第一只佩带无线电跟踪颈圈的大熊猫“娇娇”产下了第一个幼仔。为研究这个大熊猫母幼家庭的活动和移动方式,他们背着帐篷、仪器和小型发电机等跟随大熊猫在深山峡谷之中跋涉。1996年,他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的保护生物学上。探索一种在贫困地区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的途径。
自1996年11月始,他带领研究小组在广西崇左建立了野外研究基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对白头叶猴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他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白头叶猴及其栖息地的科学资料,还热心参加当地的社区建设,帮助白头叶猴分布区四周的农民改善饮水条件和发展沼气。
潘文石教授重视教书育人,他在给历届大学生和研究生上第一堂课时,总要讲道,“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和人间社会的种种阻遏面前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潘文石教授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真正做学问的年轻队伍。他带的研究生,在就读和毕业后取得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成为治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成了治学做人的典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