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茶到茉莉花:腊兰老师的中国情结
|
日期:2007年4月1日 访问:3193 |
|
从红茶到茉莉花:腊兰老师的中国情结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东西往来的航线上便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将孔子、《论语》、《四书》带到了欧洲,开拓了西方汉学的新天地。这其中有大名鼎鼎的利玛窦、被誉为“西来孔子”的艾儒略,编写第一部中文发音辞典的郭居静,走遍半个中国、首次在欧洲出版第一份完整的中国地图的卫匡国,清朝宫廷画家郎士宁,从清宫返回意大利,在那不勒斯创办欧洲第一个“中华学院”的马国贤……而他们都是意大利人。可以说,意大利人是我们最早结交的西方朋友,正是他们奠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基石。而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也有这样一位从意大利远道而来的文化使者,Lara Colangelo女士。她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腊兰。
一个明丽的初春上午,记者循着未名湖北上,来到了腊兰老师的家中。腊兰老师沏好一杯茉莉花茶,手执茶杯,微笑着说,在罗马时她喜欢喝意大利红茶,自从来了中国,便换成了中国茶。我们的交谈便在香茗的袅袅清馨中开始了。
罗马的中国梦
18岁那年,腊兰来到罗马大学东方学院学习中文,后来师从罗马大学东方学院院长、著名的汉学家马西尼教授。并获得了汉学博士学位。因为学着自己喜欢的中文,在罗马大学的那段时光让她觉得很美好。 “我太喜欢中文了,中文太好听了”,腊兰老师对中文的赞不绝口不禁让记者也与有荣焉。她对中国的向往,从那时便悄悄扎下了根。
然而在东方学院,每个星期仅仅四个小时的汉语口语课让她觉得不够用,她在罗马的中国朋友也不多,更缺少了很多用中文交流的机会。虽然当时她的中文语法很好,但真正表达起来却比较吃力。于是,到中国去接触真正的语言文化环境便成为了腊兰老师的心愿。2003年9月,她获得意大利外交部的奖学金,赴北大中文系攻读语言学,师从她所敬仰的陆俭明教授、马真教授。如今腊兰老师堪称三分自如的汉语水平令记者赞叹不已。
意大利人在北京
来中国之前,腊兰老师对中国的憧憬颇具诗意:大多数地方像童话般的丽江古城一样美丽,到处是练气功的老人,和香火缭绕的寺庙。虽然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之后,现实与设想中的很不一样,但是不断变化的北京城,充满活力的中国同样让她流连忘返。
对于一个精通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北京是个充满了机遇的地方。腊兰老师向记者讲述了她在中国的一个有趣的经历。有一次一支啤酒广告需要找外国人做演员,外型典雅美丽的腊兰老师便被朋友推荐了过去。她跟随着拍摄队伍从北京到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免费旅游”了一圈,在其中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在中国这几年,腊兰老师去了不少地方,但是她最喜欢的还是丽江。尽管纷至沓来的游客和拥挤的纪念品商店颇煞风景,但古城温婉娴静的气质一直是她心目中最美的地方。
说到以后的打算,腊兰老师想继续在中国住几年,有些担心回到罗马之后就与中国文字、中国的人、事生疏了。她还笑着说退休之后也许会去杭州,这个气候温和、人文环境浓郁、不大不小的城市是她心仪的、“颐养天年”的好归宿。
“北大学生很可爱”
自打去年开始,腊兰老师受历史学系张雄教授的邀请,在北大开设了一门意大利语课程,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组织实施,面向全校授课。这门课程由意大利的拉齐奥大区提供赞助。星期一、二和四、五,她每天都有两个小时的讲课时间。对北大历史系和国际合作部的支持,腊兰老师一直心存感激 :“在北大教书确实是一个珍贵的机会,不仅有事业价值也有人文价值。”腊兰老师欢喜地称赞她的学生,说学生们都很可爱,也很照顾她这个外国老师,比起罗马大学的学生来,北大的学生努力很多。但是学生很少上课发言,不太敢开口说意大利语,“有些害羞”。
同时,她还担任意大利拉齐奥大区北京教育联络中心的负责人,给准备留学意大利的学生提供信息帮助。因为奖学金少、办签证不方便等因素,中国学生似乎对留学意大利并不热衷。然而这个拥有威尼斯水乡,比萨斜塔,罗马的古斗兽场,庞贝的废墟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璀璨艺术成果,被称为“欧洲近代文化的长子”的国度却一直是中国人心向往之的旅游胜地。为了推动两国的人才交流,腊兰老师目前负责的留学项目在北京有五个奖学金名额,分布在北大、清华、人大、中国政法、北京外国语大学。
意中文化使者
当天下午,腊兰老师与学生陪同罗马市长参观了首都博物馆举行的意大利十七世纪雕刻家贝尼尼的作品展。谈到此次罗马市长来访,她向记者介绍说,维尔特罗尼市长尤其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相信以后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会由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开始意识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现在意大利的一些高中也开设了中文课,并逐渐由大城市扩展到小城市。而腊兰老师也相信,随着这股学汉语的热潮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以及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字将会逐渐被更多的意大利人所熟悉、欣赏。
在2006年的意大利文化年期间,中国人领略了意大利灿烂的文化风采,而实际上,在这次文化节之外,还有一些有识之士在积极促进着中意文化的交流。据腊兰老师介绍,意大利大使馆每星期四会放映一部意大利电影,间或播放中国影片。各种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也是颇有生气,“意中艺术工作室”便是一例。它是由一对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的意大利情侣开办的,通过各种组织各种活动来促进意大利或其他欧洲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艺术及商务交流活动。
采访结束了,桌上的花茶依然余香袅袅。也许,从红茶到茉莉花的这一个小小转变,见证了腊兰老师浓郁的中国情结吧!也祝福腊兰老师在中国生活幸福,祝福意中文化交流愈加深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