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否可以长得不一样?
|
日期:2006年10月24日 访问:2468 |
|
“影视作为娱乐品,已常处于无聊状态,使人热爱堕落。”很难想象,这句深刻的揭露竟刚刚出自媒体知名文化人蔡康永先生之口。
10月19日,蔡康永先生抵达北大,并于晚上6:45分准时来到在百周年大讲堂多功能厅,发表了题为“自由的精神与流浪的探索”的演讲。
一身精神的红装打扮,蔡康永一反原来的恶搞路线,以柔和的语调向大家娓娓道来他对电视媒体的一些看法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批判电视:喂别人毫无动力的白开水 我也为电视感到惋惜
蔡康永一针见血的指出电视媒体的症结所在——
相对于电影来说,电视并不耗时耗力,而是很轻松方便就做出来,且观众更多;但电视却没有讯息,意义和结构:“它是脂肪,为了蔓延而蔓延,观众看了不知道是什么”,“过滤掉很多珍贵的东西。用很妥协的态度,删除了最动人的力量。”接着他举例在台湾连续剧只要能赚广告,就继续蔓延,结果三五百集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他还引用了“观众人工论”揭示现在的电视生存之道:观众一看电视,就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就是看厂商的广告,而节目则是作为工作的奖赏。
蔡康永又指出了电视不重视人的感情。比如“剧本在不断玩弄观众感情,明明没戏却硬是制造悬念进广告,用荒谬的东西抓住观众。”又如电视“严重的人格分裂”:同时播很多冲突的东西,一些字幕广告破坏人看节目时原有的情绪。各种元素全部混杂在一起,“让人们的感情不知所措,最后迫不得已的变得冷漠。”而电影却还尊重人的感情。
我们是通过“康熙来了”认识了他,但他却坦言,刚录《康熙来了》时,他也很迷惘,不知要干什么,“糊里糊涂的就录完了第一集”,成功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能就是那种满不在乎的精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蔡康永在拿到硕士学位回到台湾之后不久即开始涉足电视圈,主持了很多档节目。常年的摸爬滚打使他对电视行业发出了以上的感慨。
但最后他依然表示,对电视还抱有点希望,希望电视在未来有改进,变得可以看,值得看。他抬起头来微笑着说:“我现在正不断的播撒小小的种子……希望有一天能够开花”。
感悟人生:世界是否可以长得不一样
演讲中,蔡康永回忆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在上海黄浦江畔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发现,江上有很多带着广告板的船播放时尚广告,感到很扫兴:“我认为这些大众媒介剥夺了我们欣赏自然景色的权利,它们不是不美丽,而是未征得我们的同意让他们想要卖给我们的东西盖住了我们的双眼”,然后他接着指出,手机、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的产生更是强化了世界现在的形态,让我们把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视作理所当然。
于是他反复思考:“今天的世界是否是它应该有的样子?我们的感觉可否不被媒体操控得那么冷漠?”
而另外他结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指出了两类教材使他受益匪浅。一类是书,“书是很好的养份,开启了看世界的可能性”,还可以学习另类的存在。“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就很可疑。”另一类是电影,曾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留学,攻读电影电视研究所编导制作硕士学位的蔡康永由衷的热爱电影。他说自己更容易被奇特另类的电影吸引,“经典的爱情虽然是对的,但并不是另类电影那么动人。”他发现人生的选择有很多种,边缘人对他来说更加迷人。
通过书和电影,他发现“人生好像不是只有我们被教育是对的、是值得的状况”;在这些东西中世界不是原来这样,是另类的,更动人的。
蔡康永的另一档节目《真情指数》是专访问成功人士的。但他却认为成功不是人生的唯一的价值,他说他喜欢的人和社会认同不一样:“我不觉得一定要成功,失败了难道就不该有好的人生了吗?”
演讲结束后,同学们争相提出各自所关心的问题,蔡康永真诚的给予回答。在互赠礼物环节中,蔡康永向几位提问者赠送了他的两本新书(《那些男孩教我的事》、《欢乐三国志》);北大同学向他送上窦唯的新专辑《雨吁》,而台湾研究会也赠与他北大校景牌。
应北大台湾研究会的邀请,蔡康永首次来到北大和师生作近距离的接触,并接受北大台湾研究会的聘书。据悉,蔡康永本次大陆之行的第一站是复旦大学,在结束了北京大学的活动之后,他已返回台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