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北大讲台解读“千年遗梦”
|
日期:2006年10月24日 访问:3683 |
|
登上北大讲台解读“千年遗梦”:访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王颖
南乡子*甲申秋月燕园折桂
旖旎最秋光。 吟盏泛槎满袖凉。庭榭曲阑今入月,霓裳。水殿新晴别样妆。
风露亦先尝。十载琼枝隔渺茫。斫破烟波三万里,天香。犹待凤池路未央。
——王颖
读诗,写词。迷恋红楼,沉醉洞箫,她的爱与恨、悲与喜被古人的一颦一笑丝丝牵动。从武汉大学的红楼论坛到北京大学的千古遗梦讲座,王颖怀着她对传统文化的痴迷走近我们。
王颖是北大中文系05级的研究生,2001年读大一时在武汉大学的诗社下创建了红楼论坛并担任主讲,反响热烈,成为华中地区影响力最大的社团活动之一。去年,王颖在北大研究生会的支持下,开始了关于红楼梦的名为“千古遗梦”讲座,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智慧以及力量推动着这样一名学生走上北大的讲台?10月15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对她进行了采访。
痴迷红楼:“从十五岁起想给曹雪芹磨墨”
谈到对红楼梦的兴趣,王颖说母亲从小寓教于乐引导启发式的培养让她受益匪浅。因为她的母亲是语文老师,对中国古代文学很有兴趣,她自小就在边学边玩中学习诗词。她说:“我一岁半认字,三岁看书,八岁在报刊发表文章,我母亲对此的影响很大。”小学后,王颖就自然地对诗词和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她调侃道:“小学爱《西游记》,中学迷《三国》,高中就痴迷于《红楼梦》了。”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从十五岁起想给曹雪芹磨墨,直到今日,居然一点也没有变过。对雪芹以灵魂相许,我的内心,真是这样。”她在高中看了三十多遍《红楼梦》,这也为她此后在大学的讲座奠定了扎实基础。
对曹雪芹的痴迷,以及对红楼的钟情一直延续到大学时代。王颖从大一起便在武汉大学红楼论坛担当主讲。“当时天天跑图书馆,暑假是抱着一堆红学书籍回家的。”“虽然后来在开论坛的时候来了很多研究生,博士和一些教授,心里有点紧张,但在论坛中也交到了很多朋友,提高了学术水平,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红楼梦,我很高兴。”这种经历更加激发了她对红学和国学的热情。她在大二时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毅然放弃了当时热门的法学系而转入了国学系。
登上北大讲台:以女性特有的感性解读红楼
2005年,王颖如愿被保送进入北大中文系。而她与北大的缘分,则始于高中时期。当时,王颖被选为一次文学活动的学校代表,在开幕式上做了一次精彩的发言,参加活动的北大副校长在吃饭间隙送给她一套北大百年校庆的纪念品。当时,她坚定地对这位副校长说:“我以后的志向是考北大。”副校长也回应道:“那么我在北大等你。”这一约定深深地藏在王颖心里,成了她当时的人生目标。虽然进了了武大,但北大仍是她心中不灭的梦想,
去年秋天,王颖把红楼论坛留在了武大,在北大则又开始了“千年遗梦”的讲座。第一讲“诗性之美林黛玉”与第二讲“槛外人妙玉”反响热烈。在讲座中,王颖感悟了《红楼梦》字里行间飞扬的青春、流动的生命,进入书中的每一个情境,体悟人物的悲喜心绪,捕捉作者的千古悲情。她旁征博引,联想抒情,从黛玉到《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从妙玉到李白,从楚辞到唐诗,展现了她扎实的古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年,她也去清华等学校做了交流讲座,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一位听过讲座的女生说:“我感觉她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书中,我清晰地记得她说:‘倘若上天允许我折寿十年,以此换取时光倒流,去陪伴雪芹一天,我想我会欣喜若狂地答应呢——自己知道很傻很痴,却无可救药。’”
“我觉得王颖的讲座是以情动人,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感性去体会《红楼梦》,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美学境界重新体味这本书。”“比起刘心武的红楼揭秘,王颖的理解比较传统,但又比传统的解读更人性化也更深入,她跳出了以前对于《红楼梦》反封建的局限思考,从人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分析时代对于命运的影响。”听过王颖讲座的人大多对她予以很高的评价。
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尚永亮教授对王颖在“对跳跃于红楼中那种灵气和生命律动的把握”能力赞赏有嘉,他说,“王颖有很扎实的古典诗词的根底,她读红楼,善于思考,善于联想,善于比较,常能发现一些人所忽略的问题,在相似的情境中赋予作品更深的内在意蕴。”
研究明清小说:不想只局限于《红楼梦》
由于事情太多,王颖“千年遗梦”的讲座暂时停了下来。采访时她向记者表示,最近北大红学社与她联系,希望把讲座继续办下去。她也承诺,一定会再讲下去。
王颖热爱传统文化,但她的爱不仅限于《红楼梦》,她爱诗,爱词,爱昆曲,爱洞箫,中国文化的美使她沉醉。去年,她与人合作的《红尘的寓言——〈红楼梦〉中神话意蕴的探索》一文受到武汉大学中文系许多教授的好评,她自己的博客上也有一些有关红学的文章。很多人都以为她以后会向红学学术研究方面发展,但是她却不想把自己局限在《红楼梦》中,“我想向明清小说方面发展,这不但包含了《红楼梦》,还大大地超越了它的范围,能进一步拓宽我的知识面。”
王颖怀着对红楼、对文化的激情一路走上了北大讲台。她的智慧,她的知识,她的勇气都令人敬佩,但是最打动人的还是她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中,听她讲座的人都不得不为她的真情而感动。然而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对文化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理解,这些鲜活、灵动的思想和感受无疑将使北大的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将带动北大校内学生间的学术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