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一中一个班三人考上北大
|
日期:2004年9月2日 访问:13622 |
|
翁一凡和他的三个北大学生
浙中新报9月2日文章(新报记者 楼旭梅 实习生 李海燕)
8月30日,是北京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来自金华一中同一个文科班的3名学生———吴宇桢、戴甚彦、楼庆同在北京大学校门口留影。昨天,吴宇桢在北大宿舍里高兴地给金华一中04届班主任翁一凡打来问候电话,兴奋、愉快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金华一中只有一个文科毕业班,而正是在这个惟一的文科班里,产生了3名北大生。全班49名考生,全部上了本科,37名上了重点。如此成绩在整个浙江省都是首屈一指的。
眼下,又一批学子迈入高三门槛,每个人——学生、家长、老师,都焦急、期待、渴望,不知道“神圣”的高三生活将会起何波澜,不知道在这片非常之地上将会长出多少荆棘、多少鲜花。“其实,高三生活并不像许多人想像的那么坎坷、单调、残忍——只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眼前的学习和生活。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不能逃避,否则,你的青春将留下永远的遗憾。”吴宇桢如是说。
在他们赴北京大学前夕,记者走进这三名准北大学生及他们的班主任翁一凡的内心世界。
走过高三 沉淀青春
吴宇桢:高考,让我破茧而出
(小档案:吴宇桢,高考总分657,语文134,数学144,英语123,文综256,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
在妈妈的诱骗下考入金华一中
吴宇桢是龙游人,妈妈是当地环卫所所长,爸爸是当地组织部副部长,家庭环境比较优越。
2001年6月中考结束后,妈妈带宇桢到金华奶奶家玩。金华有“肯德基”,那时龙游还没有,小宇桢对金华充满着向往。但是,那天一早,妈妈把她带进金华一中,她看到了金华一中那只很有象征意义的大钟,她还看到好多孩子,好像在等考。妈妈说,宇桢你也进去考考看。考完,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就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吴宇桢参加了金华一中的全省单招考试。事后,吴宇桢明白那是妈妈给她下的“圈套”。在当年的考试中,吴宇桢以第12名的好成绩考入金华一中。吴宇桢的到来为金华一中埋下了一颗北大的种子。
“金华一中不愧是百年名校,这里的老师都很敬业,水平都很高。妈妈的选择没有错。”站在一中熟悉的校园里,吴宇桢对记者发自内心地说。
“所有女孩喜欢的东西我都喜欢”
吴宇桢是一位天真可爱又十分有个性的女孩。当问及兴趣爱好时,吴宇桢毫不矫饰地说:“所有女孩喜欢的东西我都喜欢。”她兴致勃勃地给记者介绍漫画,甚至忍不住拿出笔向记者推荐她最喜爱、最让她感动的漫画书《水果篮子》等等。吴宇桢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当然应该知道并牢记自己的本职任务,在完成、巩固了所有该做的事情之后,满足一下兴趣爱好,未尝不可。吴宇桢还十分喜欢体育,奥运期间,她几乎天天熬夜。“我觉得该做、值得做的事情就去做,这样才不会后悔。”
参考书不可乱买
虽然家庭环境优越,但吴宇桢并没有很强的依赖性,相反她十分有主见。对于参考书,她说:“参考书不可以乱买,买了也只会浪费。每次妈妈给我带来一些学校老师开的书单子,我都挑选一下,不过买得很少。其实应付考试,还是应该以书本为重,以不变应万变。”宇桢的成功关键在于她看书的效率。她主张书要经常翻,尤其对于文科生,几天就要来一次彻底认真的翻阅。对于文科生,拓宽知识面是十分重要的。宇桢不仅知识面广,而且文笔很不错,她平时有空闲就写写随笔。正是这个好习惯使她在高考中作文得了满分。
“从某一方面说,高考确实限制了年轻的我们,不过回头想想,这种竞争不啻是一种青春的美丽。我们都是破茧之蚕。”
楼庆:我思故我在
(小档案:楼庆,高考总分652:语文125,数学148,英语125,文综254,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
贫寒之家出才子
楼庆是金华人,从小学习成绩就很优秀,一直处于班级前茅。在楼妈妈印象中,楼庆只是在初中时,补过英语课。“楼庆从小就很懂事,学习方面的事,我们做父母的从来都不用操心。现在他考上北大了,我和他爸爸真的很自豪。”楼妈妈说。楼庆的家庭很普通,不幸的是,楼妈妈5年前患上了乳腺癌,爸爸又是工厂的工人,一个月收入才五六百元,一家子生活很拮据。是楼庆的懂事与好学支撑着楼妈妈。
喜欢日本动漫画、武侠小说
对楼庆的采访,记者是从日本的动漫画与香港作家黄易的武侠小说开始聊的。楼庆不爱说话,但说起动漫画与武侠小说却是头头是道。“黄易的武侠小说我全部看过,印象最深的是《寻秦记》、《大唐双龙传》。黄易的小说想像很奇特,天马行空,而其他小说就太现实了。”在楼庆看来,看武侠小说、动漫画会让人聪明,缺点是会对很多事情不在乎。
即将赴北大哲学系学习,楼庆告诉记者他比较喜欢的外国哲学家是柏拉图和阿里斯多德。
“为学习熬夜很不值”
楼庆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平时沉默寡言,但是干起事来兴致勃勃,有条有理,而且效率极高。“为学习,我几乎从来没有熬过夜。偶尔有过一次,可是第二天什么也学不进了,很不值的。”楼庆说。
楼庆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有的作业都是在学校里完成的,就是在高三,晚自修结束回家,楼庆顶多看书到10:30就熄灯睡觉。
“最基本的是把课本学好”
当谈到学习经验时,楼庆说:“学习别寄希望于找什么窍门。学文科关键在于积累,要吃透书本。有些认为临时抱佛脚的东西并不是真正可以抱到的,而是平时对已经熟练了的知识的一种‘回锅’。学习好最基本的是把课本学好、学透,做到触类旁通。”
“我也喜欢玩游戏”
楼庆与绝大多数男孩一样,也十分喜欢玩游戏,甚至为游戏熬夜,当然那都是在寒暑假。楼庆不仅是学习高手,而且还是电脑游戏的高手。他甚至为了能在高考后早点去傅村姨妈家玩游戏,在最后一门文科综合考试时提早两分钟交了卷,“怕太挤,赶不上汽车”。
楼庆有很强的自制力。在采访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我的成绩一直比较好,也迫使我不断前进。”“我在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就没心情玩游戏了。”所以,游戏并未影响他的学习。
(小档案:戴甚彦,高考总分636,语文126,数学132,英语139,文综239;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加20分,总分656,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录取。)
父母都是英语老师
戴甚彦出生于金华汤溪,父母都是英语老师,在学语言方面,戴甚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8月20日,戴甚彦刚从北京新东方学习英语回金华。在别人高考完都拼足劲放松的时候,她已经在北京学习了35天的英语了。北京之行,更是让戴甚彦对北大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向往。
热心学校各项活动,全面发展
戴甚彦在高中当了3年的团支书,连任两届学生会主席,还是校排球队队长。繁忙的工作也曾影响过她的学习,“当时心里挺不好受,狠狠地反思过。之后成绩又上去了。”“我觉得学习、工作是两个互补的东西。学生干部的工作也可以让我从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放松一下吧。”“如果我不担任,或许许多时间也都浪费在其他的玩上了。”她有一句激励自己的话:把努力留给现在,把结果留给命运。她认为,只要自己真正地全心全意去努力,没有趟不过的河。
甚彦觉得读书是一种乐趣。高三时,《读者》、《青年文摘》等,她都一期不落地看过———这对于文科生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她接下去要做的事是看完原版的《探索奥秘》,一方面提高英语,另一方面又可以增长知识。
爸爸的育女经
戴甚彦的爸爸告诉记者,甚彦能考上北大没什么诀窍,只不过是从小领先一步,使得她步步领先。甚彦在小学毕业时,在妈妈的辅导下已经掌握了初中英语;而初中毕业时,又在自己的辅导下掌握了高中英语。所以,戴甚彦学英语的感觉很好,现在应该有大学英语4级水平了。
戴爸爸告诉记者,戴甚彦从小养成在学校里做完作业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在甚彦读小学时,妈妈就有意识地培养甚彦的阅读速度,抓住孩子贪玩的本性,规定她每天看多少书,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然后复述。爸爸认为,这样的训练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今后的应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目前的考试也可以说是阅读考试”。
戴爸爸还骄傲地告诉记者,甚彦钢琴通过业余8级的考试,体育成绩也不赖,爱好广泛,目的就是为了让女儿广泛接触社会,全面发展。
敬业的子规鸟——班主任翁一凡
在采访中,很多同学最想感谢的就是班主任翁一凡老师。是他,把最初的一盘散沙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是他,让这个只有19位正式录取生、30位自费生组成的班级创造了奇迹;也是他,曾经与学生一起起早贪黑,成为班里的第50位学生。
一次文艺演出
2004届高三(2)班,是本届惟一一个文科班,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是自费生,正式录取人数仅1/3。班中女生34位,男生15位。这样的比例这样的构成,注定这是一个异常活跃的班级。
2003年元旦,金华一中要组织元旦文艺会演。新组建的文科班表演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翁一凡对全班同学说:“今年元旦文艺会演,全班同学都要上阵。”在翁一凡的调动下,学生中首先开展征文,征集诗朗诵的作品,然后请班上的小画家绘画了巨幅的《好大一颗树》。元旦晚会开始了,文科班一上阵,就把全校师生给镇住了。集音舞诗画一体的《好大一棵树》,全班齐上阵,有诗朗诵的,有配乐的,有配舞的,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并无可争议地获得了演出一等奖。
制定班训“厚德载物,博学一流”
翁一凡认为,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催人奋进的力量。翁一凡为文科班制定的班训是“厚德载物,博学一流”。
在翁一凡老师看来,学会做人是最重要的,先做人再求知,凡事德为先,才能成就大事。而文科班不同于理科班,文科生必须是博学的,很难想像,一个知识贫乏的学生,怎能学得好文科?翁一凡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他经常向学生介绍名著,推荐好书,“读一部好书就像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今年高考,翁老师所教的文科语文平均分近118分,名列浙江省前茅,其中吴宇桢的作文《感动,点一瓣心香》在今年的高考中获得了满分,并被各大网站和许多语文刊物转载,这是金华一中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殊荣。
“我是文科班的第50名学生”
翁一凡老师是金华一中政教处副主任,还要教两个班的语文,再兼文科班的班主任,但翁老师对工作却乐此不疲,一个劲地说:“工作着是快乐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只是苦了我的爱人和自己的孩子”,还幽默地说自己是“文科班的第50位学生”。早上与学生一起出操,晚上则等学生睡下才回家;翁老师还专门搬来桌子凳子在教室里给自己留了个座位,晚自修上课铃响了,翁老师准时走进教室,进行一天的讲评,然后在座位上坐下备课或仔细认真地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发现问题向学生当面指出;每天总要找几位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的困难和心理上的负担……
吴宇桢说,翁老师特别注意我们心理上一些微小的变化,往往能够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发现一些问题的苗头,总是能够及时加以解决,而且时机掌握的很好。高考那几天,所有的准考证都由翁一凡一人保管,考前发给学生,考后再一一收回,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又省去了学生保管准考证的负担;更感人的是,翁一凡还为每一位学生泡好糖茶开水,为他们每场考试壮行,还幽默地说“喝了咱的茶,信心百倍上考场”;高考第二天上午是考数学,考前大家都在教室里严阵以待,气氛有些紧张,翁老师就走到每一位同学的位置上,轻轻地拍拍大家的肩膀,勉励大家,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下来。
感动,点一瓣心香
高楼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然而,感动,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诠释人文的内涵。 ———题记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早晨打开窗,看着阳光穿透每一片树叶,以一种无声而又朴素的方式与生命对话,我感动着。
傍晚散步,看夕阳落下,品味着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境,我感动着。
感动,点燃了精神家园的一瓣心香,萦绕着人的一生。
时代在发展,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否已经荒芜?我们是否缺失了心灵的一角?
行色匆匆,有多少人停下脚步倾听心灵的跫音?大多数人被生活磨砺得太粗糙,渐渐冷漠。
纽约曼哈顿街头,车水马龙。一个小女孩守在一棵树下不肯离去。人们惊奇地发现,她在等待秋天最后一片叶子的落下,孩子是纯真的,她会为一个平凡的自然更替而感动。
缺少感动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缺少感动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发展。它缺少人文的养分,最终只能走向荒芜。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优美的文字感动?李白的潇洒,杜甫的沉郁,托尔斯泰的浩瀚,雨果的雄奇。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高尚的背影感动?在冬天为人民打造一轮更温暖的太阳的屈原;撒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孤独地守望着大汉三千里江山的苏武……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感动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
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之路通向何方?学会感动吧。
当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之间不再遥远,我们的社会就多了几缕温馨。当每个人都能体会他人心弦的震动,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的话难道不会令我们感动么?
点一瓣心香,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都将开满长盛不衰的花朵,走向远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