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增定漫谈关于学术和生活的随想
|
日期:2006年10月5日 访问:4588 |
|
吴增定漫谈关于学术和生活的随想
9月28日晚,北阁信息发布厅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北京大学2006年研究生迎新讲坛系列讲座之五在这里隆重举行。哲学系副教授吴增定博士以“一个哲学研究者关于学术和生活的一些随想”为主题,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治学心得。
吴增定老师于1999年在北大哲学系取得博士学位,随即留校任教至今,是当代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学界新秀之一,主攻西方政治思想和德国哲学,以研究胡塞尔和尼采起家,前溯及柏拉图、霍布斯哲学,于中西思想史经典原著研读上有独特心得和深厚功力。
在当晚的讲座中,吴老师首先回忆了自己求学北大的经历。他说,当时自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考研的,并体会到“无法预知未来结局,但不努力就不能得救”的“存在主义的情绪”。刚读硕士时,面对图书馆林林总总的典籍“感到既兴奋又茫然”,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但在后来专心精读了一些经典著作后,逐步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发现“书中有些问题在牵引着自己”,从而产生了投身学术研究的兴趣。吴老师说,自己在研究生阶段“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完全沉浸在哲学思考的世界里。现在看来,他认为,这种“读书时的单纯”是件好事,因为只有真正把书读透了,才能为未来的学术事业打好基础。
随后,吴老师进一步集中阐释非功利目的的求知式读书治学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在强调读书的非功利性时,他认为哲学不求一定有用,但“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哲学的作用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寻找答案,“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不要去想意义在哪里,哲学没有终极答案。”读书需要注意之处他认为有三条。一是要精读原典。他说,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读书虽然数量有限,但读得专、精、深——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以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非常清晰地把每一句都回忆出来。他还认为“在读书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来不得半点虚假。“最笨的功夫就是最好的功夫。”吴老师说,“有时候,背诵就是最好的方法,千万不要贪多求快。”二是要心无旁骛。他回忆说,博士阶段为了读德文哲学原著,他花了半年时间,每天用12个小时来学德语,几乎把一本德语词典背了下来,最终达到可以通读德文原版哲学著作的水平。后来研究尼采,吴老师在短短一年内就一口气读完了尼采的全部著作。三是要放低姿态。他认为面对孔子、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类历史上的圣贤,一定首先要把自己放在一无所知的位置来虚心聆听,而不是拿现代人的观念首先搞历史批判。
他还特别提到,为学生上课对自己做研究有莫大的帮助,从课堂上他收获了很多,并认为“做一名北大哲学系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上课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更是实实在在地促使自己提升。”
最后,他语重心长地教导同学们要清楚北大人身上的责任感,要意识到肩负的重要使命,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境界,惟有如此,方能真正成为国之栋梁和民族中坚。
至此,启动于9月13日的北京大学2006年研究生迎新讲坛系列活动正式闭幕。活动期间,来自不同领域的5位专家学者就心理健康、学术道德、研究规范、学习方法等问题为研究生新生们做了生动的讲解。活动场场听众爆满,受到同学广泛好评,为研究生新生迈好高层次求学过程和学术生涯的第一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开辟了北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品牌和阵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