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同谢冕教授畅览“北大新诗史”
|
日期:2006年9月19日 访问:2712 |
|
随同谢冕教授畅览“北大新诗史”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讲台上,一名白发短促的老者在大声朗诵着海子的诗句;台下,200多名年轻的学生们在齐声跟读着: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这是发生在9月11日晚间北大理教楼207的一幕,讲台上的老者是北大教授、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谢冕;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台下数百名学生——包括数十名站立听讲的,则跟随谢老的思绪和讲解,一同回顾了近代史上北大与中国新诗发展历程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大对中国新诗做出了巨大贡献”
谈起北大与中国诗歌的渊源,谢冕教授如数家珍。他认为:从五四时期、西南联大时期直至解放后的近百年里,北大师生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兴起和发展;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北大的师生们都以北大所赋予的独立精神将诗歌发展的进程加速推进。
谢冕教授讲到:在五四时期,北大最早推出白话诗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16年,在《新青年》2卷第6期上最早刊出白话诗8首,其中就有北大中文系教授胡适先生的名作《蝴蝶》;三年后,同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写出了成功的白话诗《小河》,对新诗的勃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北大与清华、南开一起迁往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这个时期,北大的师生同样与中国的新诗发展紧密联系。当时正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闻一多先生,积极参加学生的新诗社活动,并鼓励大家“新诗社应当是创新的诗社,不仅在形式上,也要在内容上”。谢冕教授深情回忆起由此开始的与诗人冯至几十年交往历程,他缓缓地说:在老一辈诗人身上,了解了他们复杂、丰富的心情以及难以演说的痛苦。
上个世纪40年代,中国正推行“大众化”的诗歌,而以穆旦为代表的一些西南联大教师和学生们却紧紧与国际潮流接轨,即以新的、现代的形式去表现生活,谢冕用“一种舞蹈”和“北大师生独立的精神”来概括。“他们在纷繁的闹市中,谈论诗歌,从形式到内容……”
到了激情与成就并存、从建国到1956年期间“充满春天气息”的年代,北大也迎着春天的朝阳在新诗发展的路上向前进。正如一首诗里写道:生活如此的美好,我们这样的年轻。1953年7、8月间,北大诗社成立;稍后,《红楼》诗刊创办,谢冕加入了这两个组织,并担任组织工作。期间,有机会和林昭接触,林昭诗歌和身上所表现出的独特精神给谢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冕在一次活动上以“诗一样的生命”来纪念这位同事。1958年,在完成文学史的几个月后,谢冕和孙绍振、孙玉石、洪子诚等6人一起编写了《新诗发展概况》,并陆续发表在《诗刊》上。这段经历,谢冕教授用“鲜血和热泪换来的成绩”来评价。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新诗歌也处于“痛苦的挣扎”中,包括谢冕教授在内的许多文化工作者遭遇了政治挫折。但是,北大还是编写了“在内容上保持革命性,又保持诗歌本质”的《新诗选》和“虽为配合当时形势,但仍有相当水平”的《理想之歌》。用谢冕自己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做一些事情”。
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北大师生开始积极投身到新诗的复兴和建设中去。谈到新诗的复苏和自己的觉醒,谢老讲起一件故事:1978年冬在京西宾馆开完会后,谢冕在门口“惊喜”地看到地上摆放着的几本《今天》,上面的诗深深地打动了他,在他的眼里,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诗,它预示着诗歌的春天即将到来。这以后, 谢冕参加了南宁诗会,并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对新诗潮的出现表示支持。
上个世纪末,北大诗人海子无疑是中国诗歌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写的人物,他以独立的精神、鲜明的个性将新诗的洒脱、自由发挥到了极致。可惜天妒英才,1989年3月25日,海子在山海关告别了世界。消息传来,北大另一位诗人骆一禾着手整理海子的诗作,并在6月份结集出版,可没等看到诗集的面试,这位呕心沥血的诗人就因过度劳累,也离开了人世间。谢冕在说起这段历史时,这样说道:海子是为诗歌而殉命的,代表了独立的北大精神;而为他整理作品的人,同样可以说是捍卫诗歌的烈士。
从最早的五四新文化时期北大推出一批新诗,到后来新诗的发展、挫折以至复苏、壮大,在新诗发展史上北大首先是一个先驱者和旗手;在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北大师生总是对新诗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和充分饱满的创作实践,从而在诗歌的创作和本质上丰富和深化了新诗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北大新诗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新诗历史——这就是北大的诗歌。
而谢冕教授在演讲中,几次强调自己不是“幸存者”,一再表示“要趁自己还有力气为这个社会再做些什么”——这就是北大的诗人。
“诗歌是很高贵的,我对它充满敬畏”
提起谢冕教授,人们自然会以“著名”的“诗歌界前辈”一类的词汇称呼他。的确,谢冕教授从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就与中国文学、中国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是在入学的当年加入了北大诗社,从事诗歌创作;翌年,加入诗歌刊物《红楼》,并担任诗歌组组长。1959年,在徐迟的倡议和鼓励下,与孙玉石等六人合作编写《新诗发展概况》,并开始在诗刊连载。1980年4月8日,在中国当代诗歌讨论会上发表题为《新诗的进步》的发言。谢的发言引发了长时间的“朦胧诗”大论争。之后,担任中国第一家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主编。同年11月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上作题为《迎接诗的新时代》的长篇发言,呼吁对新出现的朦胧诗等保持宽容。
1986年11月,谢冕被任命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谢冕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第三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开始招收指导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成为国内第—位被授权指导中国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的导师。
可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诗歌界有着崇高声誉和成就的老人,却谦虚地称自己“写不好诗”。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演中,谢冕教授围绕“北大师生对中国新诗的贡献”,涉及胡适、闻一多、冯至、穆旦、艾青、林昭、海子等,每每说到动情之处,他都高声朗诵他们的诗作,略带沙哑的声音在诺大的教室里回荡,回荡……
“诗歌是很高贵的,我对它充满敬畏。”谢冕教授这样说。也许这就是他对于诗歌始终保持热情,并为之孜孜不倦耕耘的原因吧。
谢冕教授的讲座是系列课程讲座“现代诗歌与文化”的第一讲,该讲座每周一晚7点在理教207举行。在接下来的几个周里,谢冕教授50年代的好友——北大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孙玉石,也将登台讲授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