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部耐人品味一生的书
|
日期:2006年8月25日 访问:2855 |
|
他是一部耐人品味一生的书:记十佳教师丁宁教授
在十佳教师竞选宣传的时候,艺术学院的同学们用了一句最简短的话语支持他们的候选人丁宁老师——“他是一部耐我们品味一生的书”。而对我来说,采访丁老师也正像是在读书,因为总是能获得思想的启迪。
资料图片:在宁波市图书馆举办的“派丝凡克”文化大讲坛上讲授“艺术中的缤纷心理——西方美术史一瞥”
“艺术教育是沟通全人类的一种重要方式”
“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基本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正表明艺术教育是综合教育的一部分。正好像去了巴黎没去卢浮宫,去了伦敦没去大英博物馆,去了意大利却看不懂那诸多的名画,总归是件憾事。”
丁老师反复强调艺术教育的两点要义:第一是对自然的敬畏,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经济发展并不是要人类与大自然为敌,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的文明也将无法可持续发展。通过艺术教育的熏陶,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第二则是对人本身的生命的热爱,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艺术教育是沟通全人类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人可以看不懂别国的文字,但却很可能看懂该国的绘画,听懂该国的音乐,从而理解这个国家的人民。”
“当然,艺术教育无法阻止战争,但通过艺术教育来加深各国人士之间的理解,的确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温和的丁老师也希望地球村的村民们能够像他一样温和,而他更希望艺术教育能在此体现它的价值。
“北大有着悠久的艺术教育传统,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先生就曾担任北大音乐研习会导师和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先生也曾在北大旁听过相关课程”,丁老师进一步说道,“古琴第一次走进课堂是在北大,而徐悲鸿和齐白石先生创立的画法研究会也是在北大,可见北大艺术教育传统之深厚”,“而目前,北大又规定每位同学都必须选修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也足见北大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艺术熏陶
也许是饱受艺术气息滋养的缘故,丁老师始终保持着那番儒雅的风度。“我不喜欢大声嚷嚷,而喜欢像聊天似的给同学们讲课”,他微笑着说道,接受艺术熏陶“应该是愉快的”,要让选课的同学们从艺术中得到“精神的放松”。
的确,虽然在艺术学院里开设的部分专业课上,按照规定必须讲些技术上的知识,但在艺术通识课程上,丁老师则是更多地给同学们展示有人文背景的作品,他喜欢给这些非艺术专业的同学们以精神的愉悦。他喜欢给同学们讲授作品背后的典故,比如在讲古代希腊艺术作品时同时介绍希腊的神话故事,这样既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又加深了大家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通识教育会不会降低教学的创造性?毕竟选课的同学来自不同的院系。丁老师认为不会,而且正好相反,他认为通识教育会提高教学的创造性。在讲授“西方美术十五讲”课程时,丁老师就宣称“深深赞叹到北大同学的实力”。他回忆起以前选修过这门课程的同学,有一位来自经济学院的同学在听丁老师讲完一幅荷兰名画后,居然回去计算出了画面中房屋的价格;另一位来自化学学院的同学,在得知在世界名画前不能打闪光灯后,则测量出打闪光灯的次数对画面元素的影响;还有一位法语系的同学,主动查看法文资料以了解名画《马拉之死》的历史背景。显然,“仅仅具有艺术专业知识的同学是做不到这点的”,丁老师感慨地说道。
“北大的同学悟性很好,能够跟我很好地互动,在我讲到有趣之处会开心地笑起来”,丁老师接着说道,“由于教室里人数太多,中间下课会造成一定不便,所以课程连着上一个半小时,但这么长时间也不会有手机铃声响,这让我很感动。”
2004年夏天,丁老师的“西方美术十五讲”课程曾在欧洲开设,于是他就领着三十多个北大同学在欧洲各大博物馆里徜徉。“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多出去走走,在原作前面可以获得至为真切的感受,这与在幻灯片前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我有位学生在看到名画《蒙娜利莎》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开始时会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观的线索,告诉他们很多不同的绘画片段实际上是在讲同一个故事,没想到半个月后同学们就领着我看画,给我讲起绘画背后的故事了。”
关爱学生,关注教学质量的改善
采访丁宁老师,收获的是一份又一份感动。艺术的感染之外,他对学生无私关爱的情怀也让人感慨不已。“日光灯用久了光线会有产生放射性物质,对身体有着不良影响,我经常看到有些同学脸上通红的,很可能就是由此造成的”。
丁老师经常在理教117讲课,这是一个很大的教室,但教室大门却开在前面,窗户也是开放的,因此人员的进进出出,以及门外的各种杂音,对同学们的听课效率造成了不良影响。他特别提到一个有趣的事实:哈佛大学也有个117大教室,但这个教室大门就开在后面,而且是密封的。于是,他希望北大在这方面能做些改进。
北大的教室外一般都是长长的走廊,来来往往的行人较多,往往不注意保持安静,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丁老师提出,“教学区应该是像军事管制区那样,保持安静的氛围,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质量”。在他心目中,教学一直都是个神圣的事业,“让同学们学好,是我们为人师者应尽的使命”。
对于上面的问题,丁老师都已经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他希望自己做出的一些努力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对同学们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所帮助。
同学们眼中的丁老师
在本届十佳教师评选中,丁老师获得了最高的票数。
资料图片(来源:黄河新闻网)
在同学们眼中,丁老师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老师:“艺术学院办公楼里,总是能看见丁老师繁忙的身影,接电话、开会和接见同学交替进行。但即使再多事务,丁老师也能处处协调,使我们不得不佩服赞叹。”
的确,由于身兼副院长之职,丁老师不得不承担很多行政事务,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做学问的热情。他的学生们总是赞叹:“丁老师平时事务繁忙,但几乎每年总能出版学术论著,他总是抓紧难得的寒暑假时间做研究,于是我们听到丁老师说:‘过年的时候是做学问最好的时间’。”
丁宁教授简历:北京大学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评审委员,以及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88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93至1994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Essex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1996至1999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1998年2月至5月,成为哈佛大学美术系高级访问学者。1996至2000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2000年至今担任北京大学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