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温儒敏:文学史与原典都不能少
|
日期:2004年8月25日 访问:2274 |
|
温儒敏:文学史与原典,一个都不能少
在24日上午开幕的北京论坛中国文学分组论坛中,众多国内外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先驱和名家大师济济一堂,让会场蓬荜生辉。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平行地阐释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围绕新文学诞生而出现的三种代表性的文学史观点和范式后,他提出这些先驱者都试图自觉地从史的角度评说新文学,自然彼此构成了微妙的对话关系。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提出的文学进化论史观突出了文学“以旧换新”的不可阻挡的趋势;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则表明了与胡适截然相反的论调,相对于时间范畴却更看重文学的品性与人性,主张站在“共时”的层面上平等地考察古今文学;而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更立足于考察新文学源头的基础上,勾画了中国文学史“言志”与“载道”之间循环往复的发展轨迹。
此言一出,在自由讨论中引来了激烈的争论。陈平原、乐黛云、宇文所安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纷纷发言,最终的焦点停留在文学史的地位和当今高校教育的利弊问题上。众所周知,包括北京大学在内,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文系在中国文学教学中都把文学史作为基础性的环节和课程,以至于很多中文系大学生苦于在文学课上“背历史”而丢失了很多细心研读原著的机会。这种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惯有模式在当今社会的文学教育中究竟如何权衡利弊呢?
温儒敏教授坦言这种文学教学理念和模式诚然利弊兼有,“利”在于能在文学史的串联贯通中用历时和史学的方法将知识更快地传授给学生,也便于学生高效率地系统接受;“弊”则在于容易导致大学文学教育的过量“信息化”,让学生漫游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史流中而损失了研读原著专书的时间,这也某种程度上牺牲掉了文学本身的丰富性和典型性。但温教授认为,固然如此,倘若回到解放初期重在阅读原著的教学状态中,在现今的高校教育背景下显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大量时间花费在研读中,有可能让学生出现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也和当今节奏化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应。
总之,文学史与专书阅读在教学模式层面上始终存在争议,也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当今学术教育界也正在试图找到两者之间最高效率最好效果的平衡点,但这并不是朝夕之功。
正因为如此,温教授希望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更多侧重于对文学史的宏观把握,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地基,到高年级时则应适当跳出这个圈子,花更多精力亲身接触原典和专书,尽量做到两者协调,互不偏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