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美育”:成长并思考着
|
日期:2006年5月18日 访问:2685 |
|
北大“美育”:成长并思考着
周二下午九十节,理教117。
500人的大教室里,不仅座位被坐得满满当当,过道上、窗台边也都挤着前来旁听的学生。随着授课老师——彭吉象教授讲课内容的变化和幻灯片的切换,教室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这是北大E类通选课《艺术概论》课堂上的一幕。课程以概括性地介绍“艺术学”相关知识为目的,内容生动浅显,每年都成为选课同学竞相“争抢”的对象。在北大,像这样受欢迎的艺术类课程还有不少。
然而,尽管这些艺术类课程颇受同学们的青睐,艺术教育似乎还是处于一个略显尴尬的地位:学生选课的目的大多是“有趣”和消遣,一旦学习压力增大,这些课程就面临被首先“放弃”的命运。与此相似的,大学“美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2006年4月15日,北大艺术学院建院,“艺术教育”和“美育”再次频繁进入北大人的视线,亦引起了各方的讨论与思考。
美育传统延续至今
北大浓郁的人文氛围与悠久的艺术传统一直延续着。
1997年,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正式成立,但北大的美育传统其实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早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的时候,就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与艺术教育。他一方面亲自在北大开设美学课程,并着手编写《美学通论》;另一方面,他在北大组织了“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聘请徐悲鸿、陈师曾、萧友梅、刘天华、胡佩衡、陈半丁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艺术活动。由于蔡元培先生的努力,北京大学成为一所艺术气氛十分浓厚的大学,并且很快成为全国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中心,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重视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的宝贵传统。
“当时的北大对音乐、书画、昆曲甚至刚刚兴起的电影都有研究。”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尽管新中国建立后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实行院校合并,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但北大浓郁的人文氛围与悠久的艺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2006 年1月11日,在艺术学系成立近十年之后,学校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艺术学院。根据相关的发展规划,艺术学院将继续开办通选课程,支持和促进北大合唱团、舞蹈团、交响乐团、民乐团等的活动,努力提高同学们的艺术修养和营造北大的文化氛围。
“北京大学成立艺术学院的意义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由蔡元培先生开创的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是适应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的,也适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艺术学院院长叶朗教授在学院成立大会的发言中如是说。同时,他也对艺术学院前景有着十足的信心:“新建成的艺术学院将着力于依托北大的雄厚资源,发挥北大重视理论研究的传统优势,加紧培养艺术人才、专业艺术家、复合型艺术人才以及中国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级研究人才。”
“学”、“术”的结合
北大的艺术教育没有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是引导学生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化。
小王是艺术学院大一的学生,平时他常常会受到其他专业同学好奇的询问:艺术学院的专业课是不是很“不一样”?
“其实我们平时上课和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小王笑着说,“就是气氛可能更活跃一些。”他说,连作为艺术学院“标志”的DV拍摄等实践性很强的事情,也从来没有老师布置给他们。“大一不会有这些,我们要到大二才会有拍摄作业。”
“从一开始,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就没有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是自觉地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化。”在《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一文中,艺术学院院长叶朗指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始终贯穿着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美育是人文教育,所以北大的艺术教育有很浓厚的“人文”特征。人文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内涵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北大特色”的艺术教育正是把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相结合,以期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
“艺术创作需要艺术专业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只有一条腿的艺术家是攀登不上艺术高峰的。”彭吉象老师说。对于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的专业性不如专业艺术院校学生的观点,他表示反对:“综合性大学不仅重视学生的艺术技巧,更加上了人文素质这条腿。这是综合性大学创办艺术学院最重要的理由。现在艺术创作越来越离不开人文素养,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艺术技巧和人文素质综合发展的学生后劲更大。”
采访中,彭老师也提出了艺术学院学生“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人文素养处于知识体系的最低端,需要文史哲、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多种知识积累;从下往上知识体系的第二层是美学,也就是艺术哲学的积累;第三层是艺术学,第四层是音乐舞蹈电影戏曲等艺术门类,第五层才是自己的专业,如影视美学。“人文素养”与“术业专攻”的结合在这个知识结构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彭老师还特别强调,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个知识结构也同样适用。
指向:对艺术的感性认识与求知欲望
美育可以丰富精神生活,让人得到一种舒适的寄托和艺术性的引导。
周一晚上,医学部的小张提前四十分钟来到《西方音乐史及名曲欣赏》的课堂上占座。这门艺术类通选课也是颇受好评的课程之一,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而且有许多人站在教室后面坚持听完两节课。
在北大的通选课必修学分要求中,E类(即语言学、文学与艺术)要求大于等于4分,其中艺术类至少2分。也就是说,每个北大学生至少要选一门与“美育”相关的艺术类课程。除了《西方音乐史及名曲欣赏》之外,还有《西方美术史十五讲》、《西方歌剧简史与赏析》、《中国美术史及名作欣赏》等等,其中很多都受到了校内学生的欢迎。
对小张来说,选择《西方音乐史及名曲欣赏》这门课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喜欢听音乐。”但这样的兴致所至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收获,通过半学期的学习,通过老师的讲授和课上的讨论,他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对诸多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
这正是学校希望“美育”达到的直接效果之一:对人文科学产生一些感性的认识。“在欣赏作品时,我们看到的不应仅是‘术’,还应该有那个时期独有的人文气息。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接受人类创造的美而对历史文化产生一个全面、立体的了解;通过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一种舒适的寄托和艺术性的引导。”刚刚获得第十一届“十佳教师”称号的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丁宁教授也希望“美育”能产生让同学们对艺术“充满渴望”的直接效果,“也就是说,希望同学们听了美学方面的课后,比如在课上欣赏到一幅美术作品,能够产生在课下亲自去看看这幅作品的欲望。”
从新的角度看待美育
青春并不长久,但它化为艺术却可以得到永恒。
长期以来,“美育”一直被放在了一个“副业”的位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只是一个调节紧张学习生活的消遣,更有同学因为专业学习的压力而将其忽视。对此,丁宁老师提出:“当前美育在大学教育中已经从一个次要的点缀位置上升到一个与其它形式的教育相平行的重要位置。我们也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之。”
小张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认为美育应当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中,塑造美的心灵。换言之,学生不仅是美的享受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丁宁老师则表达了自己的两点认识:首先,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细细体味,能使你形成独特的审美眼光,在享受精神生活的同时有自己的品味和追求;另外,美育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同学们将来从事什么,都会对人生的规划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他还认为,“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它既包括被动的“接受教育”,也包括主动的“参与实践”。例如,从课堂走向博物馆、参加合唱团、参加美术作品比赛等都是认知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良好途径。
“我在大学时期有一位好友是当时的校园原创歌手,如今回忆起当年的时光,他依然充满眷念,”丁宁老师说,“那是对青春的一种存储。青春并不长久,但它化为艺术却可以得到永恒。”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所大学十分重视美育,而且它的美育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色彩,那么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会具有更加健全的人格结构和更加高远的精神境界。因此,对于北大人而言,美育的意义应当不仅是个人知识的积累和境界的提升,更在于对北大文化、对北大人包容于湖光塔影之间的那种精神特质的保持与传承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