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的北大校友
|
日期:2006年5月6日 访问:3212 |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的北大校友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获奖者颁奖。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是国内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2000年开始颁奖,迄今为止评选了五届,共9位获奖者。其中5位为北京大学校友,他们分别是:
1.吴文俊(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者)
数学家。上海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学位。1951回国到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调至中国科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50年代在示性类、示嵌类等研究方面取得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一系列突出成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70年代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影响巨大,有重要应用价值,它将引起数学研究方式的变革。
2.黄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者)
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原籍浙江嘉兴,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5年硕士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51-1977年在北大物理系任教,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50 年代与合作者首先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被誉为黄方程)。4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 X光漫散射的理论(被誉为黄散射)。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3.王选(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者)
计算机专家。江苏无锡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75年以前,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1975年开始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在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复原算法,显著改善系统的性能价格比。领导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在中国报社和出版社、印刷厂逐渐普及,并出口港、澳、台、美和马来西亚。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
4.刘东生(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者)
第四纪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环境地质学家。原籍天津,生于辽宁沈阳。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师承杨钟健进行古脊椎研究。1954年开始从事黄土研究,从黄土-古土壤序列250万年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的比较研究,提出古气候多旋回学说;肯定大陆沉积与海洋和冰盖环境变化记录的可比性,对全球变化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64年起参加和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高山科学考察。1969年开创我国环境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
5.叶笃正(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者)
气象学家。安徽安庆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8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继C.G.罗斯贝之后,提出了长波的能量频散理论,是对动力气象学的重要贡献。50年代,和Flohn分别独立地提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个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研究。1958年与陶诗言等提出了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性突变,引出对此一系列的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自70年代后期起,从事地-气关系和从事并倡导全球变化的研究,使中国这方面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八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我国未来(20~50)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