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辉:用博客行走北大人生
|
日期:2006年5月2日 访问:3002 |
|
燕园学子之许晓辉:用博客行走北大人生
许晓辉,2001年毕业于北大应用文理学院计算机专业,03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在他的博客简介中,他这样概述自己:笔名小楼昨夜,考研日记网(kaoyandiary.com)站长、北大中文论坛版主,做过编辑、记者、企划、媒体策划、市场推广、IT公司项目经理等。
透过这一连串的职业名称,再加上他相隔两年再次进入北大的背景,似乎可以揣测到: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考研日记:迷失在阅读中
熟识的人谈起许晓辉,不得不提的是他建立的考研博客网站。
2002年,是许晓辉异常难忘的一年,复习考研。从宿舍到图书馆到食堂,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凌晨数点才能并不安然地睡下。他说自己虽然有着随遇而安的性情,没有更多地去考虑成功或失败后的生活,但痛苦的经历还是在所难免。
2004年,许晓辉租用朋友的服务器创立了一群考研人聚居的考研日记网站。“参考书可以给你很多技巧上的指导,但那种酸甜苦辣的心情没有人来共享,没有精神上的支撑,没有心与心的共鸣。”诚如许晓辉所说的,考研人的心理是很被动的,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任何涉及考试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他们敏感的神经。他希望考研网能给他们一个情感交流的空间。
“每天花在网站维护和更新上的时间都不少,但是却很乐意。”如今,许晓辉的考研日记网已经有注册博客1100多个,日志4000多篇。
对于为什么选择博客的形式建立考研日记网,许晓辉有着自己的见解:“采用博客的形式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能够比较自由地发言的公共言论平台,大家能够很好地参与进来,同时又保证在你自己的地盘上你是一个主角,可以自由添加、删除日志,管理留言,组织讨论等等。”
今年3月,许晓辉的考研日记《迷失在阅读中》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希望有实用的信息和心理上的共鸣提供给走在考研路上的朋友,更期待渗透考研心情的文字能让读者体会一个群体的精神状态。虽然我仅仅是一个个案,但考研人的苦痛和幸福确是相似的。”
新浪博客:快乐草根开辟的天空
2005年,许晓辉在新浪开设了一个取名为“小楼的北大日记”的博客,现点击访问量已超过35000,成为新浪的热门推荐博客之一。“在未来追溯这段时光的时候,能够让记忆有一个载体。同时也是想通过博客这个社交的平台接触和结交很多的朋友。”这是许晓辉当初建立个人博客的初衷。
虽然面临毕业,论文、工作,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但许晓辉还是习惯每天都上博客去看看,写下一点文字和感触,回复一些网友的留言,浏览志趣相投者的一些博客并从中汲取精华,小心地维护和更新自己的考研日记网,忙里偷闲,自得其乐。“生活总在继续,无论有没有故事,文字总在继续,无论有没有文采”,博客带给许晓辉的,是一种充实感。
虽然他的博客一直都挂在新浪博客首页的热点博客推荐中,和徐静蕾、潘石屹这些名人相邻,但许晓辉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草根博客,他说自己就是喜欢在自己的小楼里,欢乐着自己的欢乐。
在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许晓辉结合很多的博客现象,研究了博客的私人化写作。“应该马上能完成我的研究生论文了。”许晓辉笑着说,“这也是与博客有缘吧”。
北大:永远走不出的背景
“不要说,明天起,你将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大道青天,绵延于你身后的仍然是这个熟悉、朴素且庄严的背景,一个你永远走不出的背景!”这是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2004年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许晓辉说他记得格外清楚。
许晓辉97年进入北大应用文理学院计算机专业,03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在这座古老的园子,他生活了9年, 12楼433、18楼315、44楼409、44楼521,都是他曾经住过的地方。也许正是这9年,让他有了一种怎么都舍不去的燕园情怀,一种朱苏力教授所说的走不出的背景。
许晓辉说,他最初在新浪上建博客,其实是想在这一段很短的时间里,用密集的图片和文字来纪念研究生这三年中的一些经历,在未来追溯这个时光的时候,会有一个可靠的回忆的载体。但是后来,这个原本记录自己生活的日记本成了一个围墙外的人们看真实的北大的一个平台,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渴望来北大而没有机会的,向往北大并正在为之奋斗的,曾经在北大留下过影子而走不出这种背景的,他们通过这里关注着北大。
“在北京的同学问我42楼还在不在,在美国的同学问我43楼还在不在。当我告诉他们那栋伟大的联体建筑已经被崭新的公寓取代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表达了当时没有拍照留念的遗憾。”
“我们常常以为正在经历的当下场景是可以永远持续的,而事实上这些有着历史记忆的地方终究会在你离开后的某一天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不给你若干年后故地重游且触景生情的机会。”
也许正是因为怕错过,因为能呆在北大校园里的时间也不多了,让许晓辉格外珍惜,每天都在校园里逡巡和拍摄,博客字里行间也都充满了不老的北大情,这种感情又感染了曾在这座园子里生活过和渴望来了解这座园子的人们。
在他的博客上,记录着许多这样的留言:
Yijietufu:北大的角落也是一种真实、淳朴的美。
冬日暖阳:感谢小楼,让我们这些无缘进北大校门的人 也感受到了北大的美丽景色。
凡夫:看了这些照片是要流泪的,每一个曾经熟视无睹的角落,掩埋着一个又一个北大学子的轨迹。回头望去,那些曾经的熟视无睹历经岁月之后变得万般的亲切和深邃。
许晓辉说,正是这些留言给了他最大的动力。马上就要毕业了,离开这座园子,也许就不能记录更多的东西了,但是,只要是曾经在这座园子里生活过的人,只要是在这里受过历史和文化底蕴熏陶的人,离开这座园子,面对的也不会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绵延于身后的仍然是这个熟悉、朴素且庄严的背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背景!
“北大”“考研”“博客”这是三个在许晓辉身上交叉的关键字,似乎很难将它们分离开来。转眼,许晓辉燕园求学的三年就过去了。人可以离开燕园,但心永远都走不出这个背景。用博客行走北大人生,离开燕园,博客也将继续为他的生活开辟新的空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