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自学成才传奇经历
|
日期:2006年4月2日 访问:4943 |
|
央视10套播出北大教授自学成才传奇经历
记者从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了解到,本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曾经播出了北大引进人才,著名心血管专家沈幼棠教授的传奇故事。
沈幼棠教授自学成才的事迹在70年代末就广为人知,中央电影制片厂于1980年出品的《莫让年华付水流》纪录片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6年后,中央电视台制作了3集《重访》节目,在2006年3月26日首播于中央十套《科学•教育》栏目,着重介绍了沈幼棠教授的成就和对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贡献。据悉,4月1日下午2:00,该节目将重播。
1970年代,身为上海曙光医院青年工人的沈幼棠,因拥有多项与医学相关的发明而被破格晋升为讲师,是上海市推荐的自学成才标兵,1985年以“博士后”同等学力获送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85-1994年,与Steve Vatner教授紧密合作,在哈佛大学十年以其卓越的手术和实验技能、敏锐的创新意识,主持包括灵长类动物在内的心血管疾病模型建立和在体心血管功能测定,曾是美-俄载猴航天实验主要参与者之一。1995-2004在美国大制药公司Merck任职十年,组建灵长类动物和大动物实验室,主持心血管药物的前临床研究,获多次晋升直至高级研究员(Senior Investigator)。由于他的杰出成就,1993年获得了美国联邦临床研究协会授予的Henry Christian奖。这个奖每年举行一次,通常对几千个研究项目严格审核、评分,只有得分最高的两名才能荣获此奖。
沈幼棠教授一直心存报国热情,为了主持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工作,2004年5月与同行Steve Vatner教授来京,勘查分子医学研究所灵长类动物中心用地后,他与Vatner计划将马尼拉基地转移到北大分子医学所来,为分子医学研究所建立世界一流的灵长类动物中心而不断拼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