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阳光与爱中成长
|
日期:2006年2月25日 访问:2922 |
|
他们,在阳光与爱中成长
燕园的未名湖畔,活跃着这样一群“小燕子”,他们从祖国各地来到燕园,他们在燕园自立自强、奋发向上。而他们,也经常带着春的气息、春天般的温暖飞向四面八方。
他们,便是北大学生服务总队的3000余名成员。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自立自强;他们有着一样的信念——真情回报社会,塑造精彩人生。自筹资金设立“默涵助学金”的刘默涵,携笔从戎、参军报国的高明,被评为“北京大学抗击‘非典型肺炎’优秀共产党员”、曾在西藏支教的王兴菜,放弃待遇优厚的律师工作毅然前往西藏支边的李显辉……服务总队里有许许多多这样令人感动的名字,令人感动的故事。
他们,在受助中感受温暖、学会关爱
“悲,可以让肝肠寸断,心被逼到了极致,却又陷入到另一种无助的疯狂里;喜,可以让热泪涟涟,一日发榜,洗净了往昔心头的重荷,自尊自信,扬眉吐气。这喜让人如获重生,蓦然间仿佛看到一个英姿勃发的自己和一个锦绣的前程;这悲却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打破了你的朝思梦想,在体会到希望的时候,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绝望。悲因喜而更悲,喜因悲而更喜。”
这是历史系03级本科生刘默涵形容自己拿到通知书那一刻的情景。对于进入北大学生服务总队的同学们来讲,这段话所描述的,他们每个人或许都深有感触。
高昂的学费,大城市居高不下的物价,这些都曾使他们清楚地感受到什么叫做无助。然而,他们很幸运,因为他们遇到了国家助学贷款,遇到了绿色通道,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助学金,更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北京大学学生会工作部,遇到了北大学生服务总队。
拿到通知书愁上眉梢的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北大学工部伸出的援助之手——解释助学贷款的政策,介绍各种助学工程,并告诉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温暖的组织,一个可爱的团队。
“我看到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介绍,遂按照程序写了申请,并幸运地得到了批复,全免学费,外加每年五千元的助学金,这无疑解除了我大学生活的后顾之忧,也使家人脸上重露喜色。”2005年,作为北京大学第一位参军入伍在校大学生的高明,在留给助学办公室的信中如此写道。
一份来自学生工作部助学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北大就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为主,助学金、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补助等为辅的助学体系。覆盖全面、功能强大的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可以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问题。2000年9月至2004年6月,北京大学共有2245名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了合同总金额为3499.93万元的工商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而仅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就有1033名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发放金额近600万元的中国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1999年至2004年底之间,北京大学共为4307名同学减免学费达1135.73万元;发放175.36万元临时困难补助;共有3521名同学获得了838.69万元的助学金;2002年-2004年获国家奖学金的学生有795人,金额共为344万元。5年累计赠予性资助(助学金、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补助)总金额为2493.78万元。……2005年,平均每名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各类资助累计达3186元,学校还开辟勤工助学岗位2639个,参加学生达到2849人次,学生获得报酬总额达到57万元。
数字也许枯燥,也许毫无表情,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几千个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在北大,100%的贫困家庭新生通过“新生绿色通道”顺利入学,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质量也因各种助学金、校内校外各种勤工助学岗位得到了保障。
在学习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他们还与一个组织建立了割舍不下的缘分,它便是北大学生服务总队。在北大,所有受过无偿资助的学生,都自动地成为北大学生服务总队的成员。学生服务总队于2002年5月17日成立,是一个为顺应受助同学回报社会的热忱之心而成立的组织,它不仅是鼓励北大学子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也标志着北大学生有组织地回报社会的开始。
经济的困难、生活的磨难给了家庭困难学生们一颗颗非常善感的心,这颗颗充满热情的心毫无保留地流露在他们每个人的文字里。在那些文字里,字里行间都满溢着爱与感激,都能够十分轻易地触动人的心灵。正像他们所说,“资助,源于爱心,责任与希望。受助,得益于生活,心灵与未来。这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在人生的苦难背后总是紧跟着无助和彷徨,无奈的叹息并没有赶走无聊的痛苦。相反,爱心也总是和苦难并缔而生,爱心可以浇灌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所以在北大的贫苦孩子是幸福的……他们贫苦,他们受助,受助的是心灵,收获的是成长的动力与传播爱的信心……”
他们,在自助中锻炼能力、磨砺意志
三年来,服务总队在做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赢得了无数赞誉的同时,他们自身的组织机构也在不断地完善。现在总队下设秘书处,秘书处下设服务部、内务部、宣传部、调研部、文体部、财务部、外联部七个部门,与各个部门并列的还有24个院系分队及六个特色分队。所谓的特色分队就是接受专门的资助项目而成立的项目分队,如宣明分队、新长城分队、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分队等。
总队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宗旨就是“有组织地回报社会”,他们在校内进行各种图书馆协理、校史馆讲解等等无偿的义务服务,他们还积极策划组织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
然而,在回报社会的各项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以后,他们便萌生了要通过能力建设来提高队员综合素质修养,以便提高服务质量的念头。于是,继“真心回报社会”的口号之后,“塑造精彩人生”的口号也应运而生,它们一起构成了服务总队的宗旨与目标,也阐释着服务总队通过资助工作来实现“育人”目标的终极理念。
继续承办已经拥有良好的信誉、并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亲笔批示“要推广北大助学贷款工作的先进经验”的“信用中国论坛”,以“成长成才”为主题、开启“能力建设论坛”,利用暑假“走出象牙塔,服务千万家”、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才干和能力,定期举办各种提高队员综合素质修养的知识培训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这其间,最值得说道的就是“彩虹工程”。据助学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杨爱民老师介绍,要关爱贫困家庭的大学女生是她从2002年就一直萌生的想法。她说,在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的成员中,女队员占三分之一的比重,在跟他们的接触中,杨爱民老师发现,这些受助的女学生们大多非常内向,极为腼腆,刚来的时候,接个电话都可能会害羞,一说话就有可能脸红。她以一个研究妇女问题专家的身份敏感地意识到,关爱一个女孩,就将影响到一个家庭。于是,在她的指导和具体操作下,关爱受助女生的“彩虹工程”走进了服务总队女成员的生活中。
结合这个工程,服务总队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女成员,从2005年起总队在每个分队设立女队长,从分队事务管理的一点一滴开始锻炼她们的能力。此外,还组织了一系列女性相关的讲座与对话:2004年11月25日,学生总队开展了“收获关怀、播种希望”为主题的关爱校园女生健康成才的系列公益活动;2004年12月3日,为受助学生举办“大学教育与女性成才”的讲座;2005年3月24日,中国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康泠女士讲述自己的“多彩人生”;成功女企业家、被称为“中国信息行业的开拓者”的瀛海威前总裁张树新与受助女生面对面;……
与成功女性的对话,让她们树立了信心;女性保健培训,让他们学会了关爱自身;女性话题征文,女性电影展播,也让她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女性的社会角色问题……
彩虹工程才开始了一年,草率地评价它是否成功还显得为时过早,然而,“它的确是十分奏效的,现在服务总队的秘书长李霞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提到彩虹工程,杨爱民充满了信心。
的确,李霞的成长不仅杨爱民看见了,服务总队的同学们也看到了,她自己更是体会深刻。在一次总结发言中她提到,“三年前的冬天,我刚刚参加了学生服务总队,与你们当中许多人一样,来自贫困家庭的我,是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在学校里腼腆而不善言辞。”然而,通过一次又一次公益活动,通过担任彩虹工程的负责人,通过开展一系列社交活动,她开始走出了自我,“在这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种归属感,我也曾自卑过,但在那段忙碌而充实的日子里,我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我开始与更多的人交往,开始走出自我,找到新的生活。”如今,作为服务总队秘书长的李霞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着很多活动经验,并拥有着灵活的交往能力的总队“大管家”。
获得北京大学通令嘉奖的刘默涵,刚开始进入服务总队的时候,与李霞一样,也是十分腼腆的。通过在队里的锻炼,慢慢地她走出了自我的封闭,还担任了外联部的部长。05年的暑假,她将自己在总队锻炼来的勇气,以及学到的各种举办公益活动的知识与经验,用来举办讲座和辅导班,自筹资金一万余元,在河北省无极县设立了“默涵助学金”。如今的她,还担任历史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她利用课余和勤工助学以外的时间,与社区、与公益组织等等打交道,组织活动,建立联系,从当初的沉默不语到如今的游刃有余,默涵坦言,总队给了她很多很多,决不仅仅是在物质上。
像默涵一样感激总队的队员们比比皆是。一位来自环境学院03级本科的队员发出了如下的感慨:“资助帮我找回了正确的起点,找回了自信与活力。大学的我们是应该充满活力的,但是开始我并没有融入这种活力,我知道自己是贫困生,固执地认为贫困生没有那种愉快的权力,认为我是被其他人看不起的。在受助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另一些同样受助的同学,他们却自信且激情飞扬。在他们的感染下,我慢慢地走出‘贫困生观念’的阴影,学着和同学们一起活动,一起快乐,最终我可以坦然地欢笑,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这些愉快的时光,成为我在大一里最值得骄傲,最值得珍惜的记忆之一,而在受助过程中心灵的成长与成熟,是我更大的收获。”
三年来,参加过服务总队的每个人,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能力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收获。他们中的许多队员获得了校级或校级以上奖励,总队队员的升学率、就业率稳步提高,这些受助的困难学生在升学、就业中显示出强劲的竞争能力。2005年7月,北大“学生资助效果评估”抽样调查中显示,在与总队相伴成长的2001级服务总队队员中,6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15%以上的同学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称号,选择直接就业的同学多被各级党政机关、知名企业录用,保送研究生和工作确定同学的比例也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于是,他们学会了感恩、担负起了责任
“我感觉到自己身边,自己周围总是有很多善良的好人,生活在他们的身边,我感觉到特别幸福。”刘默涵在很多场合都这么说道。
“接受社会、校方、国家的资助是一笔债,是一种责任压在我们肩头。我们不能总把还债的义务推到毕业之后,在那之前,我们可以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资源,做一些大众认可的公益活动。”城市与环境系学生李泰代表3000名队员发出肺腑之言。
正是怀着感恩之心,他们在图书馆作义务协理员,在校史馆里做免费讲解,为学生们 “义务维护计算机”;正是怀着感恩之心,他们走到社区中间,为退休的老年人作义务英语培训,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义务支教,为孤寡老人送去爱心……他们所到之处,带去了温暖,带去了爱心,也留下了一连串感人肺腑的故事。来自外国语学院的梁美霞说,自己在春节的时候,每天都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当她提着一大包东西来到一位老人家中时,七十多岁的老人竟然抓住她的手哭了。老人说,好多年,从来没有人给他送过年货,没有人给他拜过年,没有人想到过住在小草屋的这位孤老头……
面对老人的感激,面对别人的赞扬,他们很释然,因为他们所做的不过是身边最琐碎、最不起眼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却一点一滴地传递着爱心,一丝一毫地升华着感动。
最令队员们自豪的是“非典”袭来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敢与坚强。当时,他们临危受命,挺身而出。从2003年4月30日起,服务总队担负起全校学生食堂的证件检查执勤工作。为了广大师生的健康,他们早起晚归,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不怕别人的怀疑与不理解,始终以笔直挺拔的身姿、热情真诚的言语、从容大方的态度,默默阐释着他们的诺言。在那阴霾的日子里,空气中充满的消毒水气味,一个个在眼前晃动的白色口罩,无意中一声轻咳所引起的骚动,都强烈地蹦紧了人们的神经。在令人焦虑的氛围中,人们所担心的不只是“非典典”病毒的威胁,更多的是自己能否承受住那份沉重、压抑与紧张。服务总队积极开展各种“送祝福”活动,帮助广大同学营造了一条心灵上的防线,抵御着“非典”带来的乌烟瘴气、人心惶惶,使大家有一种安全感,一种心灵上的安宁。
参加检查证件工作的一位队员在日志上写道,“我实在不愿意看到大家在SARS的阴影下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当然我明白,要散步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站岗的时候,对每个进入食堂的人我都会送给他们一个点头微笑和请进的手势,渐渐地友好通过厚厚的口罩、洁白的手套传达到了大家心里。无数次,一张张漠然的脸在我请进的手势前抬起,但终于有一些同学眼睛里闪过意外与惊喜,嘴边挤出一抹“非典”时期难得的笑容,看到这些,我的眼睛突然变得好湿好湿,因为我明白阳光已经照到大家心里去了。”
凭借大家集体的努力,服务总队被评为“北京大学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同时还涌现出了被评为“北京大学抗击‘非典型肺炎’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的王兴菜同学。他在“非典”期间担负起了北京大学“非典宣传”手册的撰写工作。在查阅大量资料后,他及时地撰写了《北京大学抗击非典型肺炎简明手册》部分章节。同时参与了相关新闻报道、志愿者义务检查证件等志愿服务活动。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而这些从别人那里得到玫瑰,又不时地送给更多人以玫瑰的服务总队队员们,拥有的这种“香”则更为持久,更为诱人。的确,他们在这种温暖与关爱中生活了很久、投入得很深,以至于他们无论走向何方,身上都散发着那种馨香。
05年5月,自认为可能是北大甚至全北京最后一个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李显辉,凭借自己多年来的努力,报名去西部之前,在北京已经拥有了律师资格证书,并在一家律所兼职每月收入近万元。然而,5月10日晚上11点,正在外地的他得知西部计划报名日期即将截止的消息后,急匆匆地找了一家网吧,并且赶在网上报名系统关闭前一个小时填完了报名表。对于他的入选,李显辉感到十分欣慰,他说,去西部、为西部的人们做点事,一直是他心中的梦想。
非典期间就已经有突出表现的王兴菜,本科毕业后参加了团中央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当同去的人都留在了拉萨或条件好的一学校,他却只身一人前往了林芝地区,成为当地接收的第一批志愿者之一。2004年4月份,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教职工篮球比赛中,他的脚部软组织严重挫伤,地区医院的医生告诫他要在床上躺至少一个月。但是第二天他就拖着受伤的脚来到了学校。脚肿起来,没法穿袜子、没法系鞋带,他就把自己的一双鞋子剪开,上面用一条长裤罩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没有缺上一节课。高三的课都是大课,他一站就要将近两个钟头,因此脚部充血并且伴随着剧烈的疼痛,有时一夜就要疼醒好几次。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他几乎没有告诉任何人,如此坚持了将近三个星期,脚才慢慢恢复,可是受伤的部分还是高高的隆起,至今还没完全消下去,成为一块“年轻的老伤”。在这一年中,他一共上了近四百节课,先后担任了四个不同班级的教学工作,上过四门不同的课程,还给全校高一、高二的学生开设了一个高中语文系列讲座。由他承担语文教学的高三年级在2004年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十余人参加高考,本科上线达到了8个,创下建校来新记录,高考语文平均分数也达到了70多分,比其他学科成绩高出三四十分。这一年,王兴菜林被芝地区职业学校授予2003-2004学年度优秀教师的称号。林芝地区职业学校分别向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中文系赠送了锦旗,感谢他们培养出了这样的好党员、好学生,一个用青春和热情奉献西藏教育事业的优秀的年轻人。
……
服务总队里,像他们这样拿青春去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三年的历史不长不短,但是北大服务总队的理念却已经凸现着它的成熟,它开始结出果实,刘默涵、高明、王兴菜、李显辉等等,都是其中最灿烂、最丰硕的果实。”这是一位服务总队秘书处成员关于服务总队的总结。的确,这些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平凡而又可贵的精神,已经给一直默默地行动着的学生服务总队做了最好的注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