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和刘正琛畅谈如何爱生活
|
日期:2005年11月11日 访问:3066 |
|
张羽“主持”北大主题活动 莫言刘正琛刘默涵讲述如何快乐
11月9日晚,著名作家莫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张羽、“默涵助学金”创始人刘默涵和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刘正琛在北大图书馆北配殿里畅谈如何爱生活,如何寻找人生的快乐。这是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办的“爱•生活”主题系列活动之一。
由于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引起各方高度思考和关注。北京大学学生会会长刘凯在会前致词时明确表示了这次活动的主题。他说,真正的大学生活,不只有学习和消遣,还要倡导健康生活之爱、倡导生活乐趣之爱。所谓“爱是一种追求,生活是一种态度”,大学生应当通过爱学会怎么样生活。
曾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东方时空主持人张羽第一个上台。他以一个主持人的姿态来采访其他三位嘉宾。
一上台他就坦言自己不幸福。因为他在重回校园的时候感到了自己和梦想的距离,和爱的距离。接着,他在现场做了一个小调查:让场下感觉生活很快乐和不快乐热人分别举手做了个统计。
刘默涵:用爱回报他人的爱
她来自中国河北省一个贫穷的小村子,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人世。母亲一个人带着她姐妹两个,积劳成疾。最贫穷的时候,家里一个月只有8块钱。但是她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她说自己是个幸福的孩子。
那一年,她考上北大,这件事在她生活的小小的村子里引起了轰动。像所有考上北大的孩子一样,她很喜悦,但是她想的更多的是她的学费,7000元。就在这时,村子里她熟识的甚至是不熟识的人们为她送来了钱凑学费。这让她感激备至。但是学费还是不够。在她来北大的前两天,她才终于从报纸上找到了一家可以资助她的福利项目。
在北大的第一个月,交了学费,她身上只有70元。她去吃艺园最便宜的饭,一天两顿,1元的面条,免费的粥。在第二个月底,她终于找到了第一份家教的工作,在夜间,北京的一个小胡同里。后来收到素昧平生的叔叔给她的每个月300元的资助,加上她微薄的家教所得,她终于稳定下来了自己的生活。她说她曾经认为,睡觉是浪费生命,所以她白天上课,夜间便为高年级的学姐学长搜集论文的材料以负担起她自己的生活。她比别人过着更辛苦的生活。但是她说,对于生活,她永远没有难过的时间,只有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
她就是刘默涵,北京大学03级历史系的学生,默涵助学金的创始人。走上台时,张羽说,他“失望”了。因为这是一个青春阳光的女孩,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衣着整洁,没有半点贫穷的影子。
默涵也是一个凡人。对于贫穷,她也自卑过。但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和困难作战,默涵笑称困难对于她来说就像是数学练习题一样频繁。和同龄女孩子相比时,她也有自己的想法,人各有各的幸福,也许她没有漂亮的衣服和首饰,但是她始终被社会上许多人呵护着,这就是她的幸福。失去了一部分爱,她却得到了更多的爱。
如今,她建立了英语培训班,并在全国各地作讲座。她把这些所得费用的一部分拿出来成立了默涵奖学金,用以资助那些像她一样贫困的高中生。她说,自己一直在接受帮助,感觉自己是那么渺小和无力的。回报社会,可以让她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一种爱的接收和支出的平衡,这就是她的幸福所在。
刘正琛: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又是一个让张羽“失望”的人。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大步走上台时,他微笑着,谁又能想象他是那个患了白血病、被医生宣判再只有5年生命的学生?
他叫刘正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那个时候,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太多美好的理想,他拥有全国最好的经济学家做老师,他是一个人群中的佼佼者。但是就在二年级快毕业的时候,他突然被检查出自己患了白血病,生命就这样给加上了一个期限。
梦想的破灭,让他万念俱灰。住进了医院,他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刘正琛说,当时他什么念头都有了,就差没想到自杀。他的眼底出血,不能看报纸,他的父母就在一旁读给他听。这漫长的过程中,他思考了很多,关于自己的未来;也改变了很多,对于人生的态度。当他听到报纸上一则英国绝症女孩建立慈善机构的故事的时候,他终于豁然开朗。
于是他建立了阳光志愿者协会。这是一个从自救开始萌生的念头。刘正琛渐渐了解到中国白血病患者数目和骨髓库贫乏的事实,决心建立一个民间的骨髓库。父母给了他5万元的捐助,他又拉上自己所有的朋友和同学。资金的匮乏、志愿者的流动、做事没有经验、别人的冷语相加,一切给他带来了始料不及的困难。但是几年来,他坚持了下来。当张羽问他是什么使他一直走到了现在时,他说,是成长的快乐。面对困难,他渐渐成长起来。用刘正琛自己的话说,通过做阳光,他改变了自己,从一个消极的人转变成了一个在生活中能够发掘乐趣的人。
爱自己——这是刘正琛快乐的理论,并非是自私,而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给自己乐观的心态;面对痛苦的时候,为自己打气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要把自己的思想逼到一个极端的死角,而能够宽容地对待自己。这样的爱给了刘正琛快乐的生活,也给了他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他这样劝谏迷茫绝望的人们:“即使我们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们也可以像一个乐观主义者那样思考。”
莫言:要有一点阿Q精神
莫言是最后一个上台的。张羽称他是在场唯一的小学生和大作家。
生在农民家庭里,小学没有毕业;12岁偷过萝卜被当众暴打;18岁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自己去参军,却因为家庭成分在批准线上徘徊了4年之久……丰富的人生经历让莫言在文学的道路上独树一帜。对于张羽的问题,莫言两次举起了手。对此,他解释道:生活是充满不快乐和快乐的,人生的任务,就是战胜不快乐。
对于正琛和默涵的故事,莫言说他感触良多。在文学创造上,莫言有自己的看法——灵感来源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他把这个道理引申到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上,用毛主席说过的话就是“人要有一点阿Q精神,不然就不快活”。现今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迷茫,对激烈的竞争倍感压力。莫言提出,人不能往太高了比,这是不切实际的,就好比和托尔斯泰比文学、和比尔盖茨比财富一样,就活不下去一样。
对于北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莫言老师非常关心。他给北大的学生提出了以下四点调节心理的灵丹妙药:
1、来到北大,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2、就算和一掷千金的同学相比,贫穷也绝对不是一种耻辱,当然在北大,脱贫致富要比其他大学容易得多;
3、有心理问题要及时找人倾诉;
4、人生是螺旋式发展的,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难。
莫言老师最后告诫同学们,人生和艺术一样,在某些方面笨拙,才能创造出一个博大的艺术空间。莫言将人生的笨拙归结于善良的性情,即对于别人和自己,都能不吝啬自己的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