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歌手今何在
|
日期:2005年11月8日 访问:6302 |
|
北大歌手今何在
当理想撞上市场歌声会沉入湖底?
从1985年到2005年,20年来活跃在北大的校园歌手,以音乐的名义聚在一起,合作了《未名湖是个海洋———北大原创音乐20年纪念唱片》,唱片分两张,收录20首歌,分“未名湖是个海洋”、“爱情传统”、“摇摇滚滚的道路”、“致老朋友”四部分,将于11月12日面世。昨天,该唱片的主创班子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以前替市场听音乐,这次为北大人听音乐”
“我的音乐梦开始的地方就是北大草坪。”北大83级英语系学生、前华纳音乐中国区总裁许晓峰告诉记者。“在那里,以秦水源为首的一些人天天弹唱罗大佑的歌曲,使我对音乐产生了些许冲动,由羡慕到模仿到竞争。后来还为送我红毛衣的女孩、今天我的太太创作了《红毛衣》,但处女作并未得到当时专家的认可。歌手梦破灭了。但在毕业之时酒后吐狂言:当不了歌手,老子哪天去当歌手的老板。”
在同年代的一群北大校园歌手中,唯有许晓峰成为了职业的音乐人。“做这张北大原创音乐20年纪念唱片,是我唯一一次替自己听音乐,替北大人听音乐。”在这张专辑中,收录了记录他青春岁月的《红毛衣》。
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做唱片的出资方,目的不在于盈利,只是希望北大的精神以音乐的形式得以延续。
许晓峰已于今年3月回到北大任教,“做着与音乐相关的事情”,他现在的名片上写的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研究员”。
■“北大的校园歌曲和清华的校园民谣没有可比性”
大多数北大的校园歌手最后都像许秋汉这样,只会把音乐作为业余爱好。他告诉记者,北大给了他诗人的情怀,音乐是情怀的一种表现方式。这张纪念唱片的同名歌曲《未名湖是个海洋》就是北大91级社会学系学生许秋汉创作的。
“进入北大之后才真正接触诗歌,同时也浓缩了一种情怀。刚到北大时,我经常到未名湖边发呆、走神,它融入了我无边无际的思考,就像大海。里面有一句话,很多人说很忧伤,‘诗人都沉在海底’,其实这句话不仅针对真正沉入海底的诗人,是我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种隐忧。”
“大多数校园歌手毕业之后是爱干吗就干吗,音乐只是让人留恋北大的理由之一。”85级东语系学生、现北京无限动能营销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池永强告诉记者。谈及校园民谣风行的上世纪90年代中北大的“缺席”,这群昔日的北大学子都表示不遗憾。许秋汉戏称当年的“缺席”正好凸显了北大的“性格”——北大是风气的倡导者,不是风气的追随者。池永强说:“清华的校园民谣是关注自我的、比较小资的,但北大的校园歌曲是‘外向的’,没有围墙的,关注社会的。二者没有太大可比性。”(记者 钱冰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