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北大旁听的孙氏兄弟
|
日期:2005年11月8日 访问:3324 |
|
曾在北大旁听的孙氏兄弟--孙伏园和孙福熙
中国现代文坛与新闻界著名的孙氏兄弟--孙伏园和孙福熙,与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是绍兴同乡,在周氏兄弟的帮忙下,皆曾在北大旁听,而后成名。孙伏园(1894~1966),原名福源,字养泉,笔名伏庐、柏生、桐柏、松年等。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编辑。曾在北京大学旁听,两度成为鲁迅的学生。1912年任北京《晨报》副刊编辑,人称“副刊大王”。鲁迅名作《阿Q正传》即在该报首次连续发表。后又应邀主编《京报》副刊。1927年3月,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 至冬回上海,创办嘤嘤书屋,出版《贡献》半月刊。1928年主编《当代》,旋即赴法国留学。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重庆中外出版社社长。1939年3月, 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计委员兼《士兵月报》社社长,齐鲁大学国文系主任,大竹乡村工作人员训练班主任。1945年去成都,先后在华西大学和铭贤学院任教,同时主编成都《新民报》。
建国后,孙伏园被任命为政务院出版总署版本图书馆馆长。其著作主要有《伏园游记》与《鲁迅先生二三事》。
孙福熙(1898.9.13-1972.6.2)字春苔,浙江绍兴人。1912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家乡小学任教。1919年与其兄孙伏园一起到北京,经鲁迅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工作,常得到李大创、鲁迅等人指导,同时在北大旁听。次年到法国勤工俭学,考入法国国立美术专科学校。1925年回国后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山野掇拾》,1926年至1927年任北新书局编辑,出版散文集《归航》、《北京乎》、《春城》。
1928年到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任教授。 1930年再度赴法,在巴黎大学选修文学和艺术理论。次年回国继续在该校任教,同时编辑《艺风》、《文艺茶话》杂志。1937年到武汉,加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返回家乡在中学任课。不久到昆明任友仁难童学校当校长。1946年从昆明回到上海,以卖画为生。1948年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解放后任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主席。1951年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高级编辑。1956年到西北参观,创作了散文集《早看西北》。晚年在张家口艺术学院任教,并兼任北京编译社高级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