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女孩 别样的坚强
|
日期:2005年9月30日 访问:2547 |
|
平凡的女孩 别样的坚强:访北大历史系03级本科生刘默涵
刘默涵,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3级本科生。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东辛庄村,10多年前父亲病逝,母亲忧劳成疾,带着她和妹妹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
2003年,刘默涵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后,即开始了自济自立的生活,除获得国家奖学金外,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不仅为自己筹足学费和生活费,还可以支持家庭的开销。为帮助其他“寒门学子”,她于假期在家乡举办学习讲座和辅导班,自筹资金一万余元,在河北省无极县设立了“默涵助学金”。
题记
“我不比同学们高,我只有1.57米;我也没有同学们大,我还不到20岁;我也没有在过生日的时候,请大家吃饭;遇到班里一些高消费的活动,我有时还不参加,可是我用我的人格,我的才智,赢得了我的尊严。我只有1.57米,但我可以在校运会上拿5000米长跑的第六名;我不到20岁,但是我可以我的社会阅历在社团活动中大显身手;我不会请客吃饭,但是我可以以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位同学;我很穷,但是我却是我们班惟一一个自己养活自己的人。兄弟,我是这样赢得我的自尊的,不骗你,你也可以,只要你努力!”
——刘默涵
家贫志坚,做生活的强者
刘默涵家住河北省无极县,小学时父亲就去世了,她和妈妈、妹妹三个人靠最低生活保障金、亲朋好友的接济以及生病的妈妈的一点小本生意勉强维持生活。爸爸走了,妈妈有疾病缠身,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的刘默涵,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生活是很残酷的,在这个把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的社会里,穷就意味着是弱者,因此一个在经济上被视为“失败者”的家庭,总是会遇到很多其他人无法体会的经历。刘默涵坦然地说,因为家里穷,她和她的家人在生活中也会遭受不少冷遇甚至不公,每当这个时候,她总是会以一个保护者的角色出现在妈妈的身边,她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她可以忍受别人的污辱,但是绝对不会让亲爱的妈妈受到任何一点点伤害,因为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善良的人。同时,妈妈和贫困的家境也是默涵学习的动力之一,因为身处困境的她,要真正摆脱困难的境地,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
默涵从小学习成绩就很优秀,同时也是集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高中时她是班长,凭着自己的真诚与努力,她赢得了同学的支持与认可,同学都很信任她,觉得“有默涵在,我们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她说,生活的环境和经历,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承受力和忍耐力,也让自己变得很有主见,因为高中时,家里的一切大事由她做主。遇到大的困难,她从不会轻易向人诉苦,而是将它装在心里,自己一点点地努力,慢慢地将之“一口口吃掉”,但是那些生活中烦心的琐事,她会一股脑说出来,“这样可以让我不为小事所累,让我以快乐的心情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就是以这样一种不服输的心态,以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刘默涵说,即使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己还是过得很快乐,很幸福。
自济自立,选定勇者的角色
2003年,刘默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高兴之余,天文数字般的各种费用也让她犯难了,就像她说的,“悲,可以让肝肠寸断,心被逼到了极致,却又陷入到另一种无助的疯狂里;喜,可以让热泪涟涟,一日发榜,洗净了往昔心头的重荷,自尊自信,扬眉吐气。这喜让人如获重生,蓦然间仿佛看到一个英姿勃发的自己和一个锦绣的前程;这悲却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打破了你的朝思梦想,在体会到希望的时候,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绝望。悲因喜而更悲,喜因悲而更喜。”正是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默涵融入了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生活。然而对一位出身贫寒的学子来说,大学生活却绝对不是童话般美好。用凑足的钱把学费、住宿费和各种杂费交齐以后,她还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困难:往后的生活费用来自何处?虽然有一位好心的李叔叔每月三百元钱的资助,但那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同时,她也感到不可总依靠别人来生活。于是,这位坚强自信的女孩开始了自济自立的生活道路。
刚进大学,当其他同学还在陌生的环境前迷茫之时,默涵已经被“逼”上了自谋生计之路。因为对她来说,时间和机遇都很重要,“如果我不好好抓住机遇、反应慢的话,可能就会被生活一脚‘踢翻’”。她的打工之路是从开学两个月后开始的,因为“我是一个心里有主意的人,我知道我不应该急着打工,先适应校园,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和方式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大一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她都用于打工,主要是做家教和其它兼职,显然,对人生地不熟的默涵来说,出去做家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做完家教已是晚上11点,默涵又累又饿,“那时我想,要是我在路上真的遇到什么劫匪之类的话,我一定会对着他大哭大叫,‘我都这么辛苦和委屈了,你怎么还忍心劫我?’”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的日子真的很累,但是让她高兴的是,她所生活的集体是一个团结温暖的家,老师、同学给了她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有力的帮助。大一没有钱买书,有师兄师姐借给她,一位助教姐姐还主动为她介绍做兼职的机会。
经过一年的学习与生活,刘默涵在生活中更能应付自如了。这期间她主要是为一些杂志和报社写稿,讲述自己和周围同学的故事。河北省知名报纸《燕赵都市报》曾破例全文刊发她为鼓励“寒门兄弟”战胜困难、奋发图强的一封信,并给了她1000元的稿费,这是该报从未有过的。她在信中这样写道:“求学的路很艰难,可是兄弟,18年的寒暑都挺了过来,在穷苦困顿中,你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此时此刻,以你的自信、勇气和才智,完全可以将眼前的困难击个粉碎,只要你有勇气挥出这一拳。天无绝人之路,我不信天,但是我信这句话。”
经过这些努力,她不仅自己解决了生活费用问题,还寄钱回去养家。更让人惊讶的是,去年寒假她回母校办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同时组织了好几场讲座,她将赚来的一万多块钱全部分发给十多位家庭贫困的无极县一中学生。她这一举动引起了来自多方的关注,许多报纸都报道了她的事迹。面对随之而来的荣誉和赞美,默涵引用了别人给她说过的一句话“不要以为有这么多人捧你,不要以为你这么有名,就忘了自己是谁。”她说,她不希望做一位所谓的名人,平凡的人做事没有什么顾虑。这些荣誉也会督促自己今后更敬业,更追求完美。
机敏果断,善于抓住机会
从小,默涵就是一位生活中的积极者,很懂得合理正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我不是那种整天坐在书桌面前做题的‘好学生’,和其他同学相比,我更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高中的时候我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并且还有很多空余时间去做其他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也许真的是环境逼人成长,正是这样,默涵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做事果断的性格。在去年寒假办培训班的时候,她仅仅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做筹备工作。更可贵的是,她还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她说,家长将孩子交给她,就是信任她,就是等于把孩子的将来交给了她,所以,决不能辜负每一个学生。她工作很认真,每天备课到凌晨两三点,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大年三十还在为学生补课。
进入北大后,在学习和挣钱养自己、养家的同时,默涵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大一,她获得了国家一级奖学金,进入北大学生服务总队,她一直积极工作,现在是该总队外联部的部长。她说,服务总队的理念是“自立自强,回报社会”,为她灌输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给予了她精神上的启发。
她还是历史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特殊的环境和经历给了她不一样的能力,从小就是各种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者的默涵,在青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工作得心应手,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交到了很多知心的朋友。“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环境中,我觉得很幸福。”
也许有人会问:她用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工,是怎么协调学习与工作的呢?对这个疑问,默涵回答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24小时,但是你可以利用它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相对于其他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默涵少了许多逛街买衣服、去KTV、旅游放松的机会。然而,正是在别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默涵在学习,在做兼职赚钱。时间,就是这么安排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失去了些什么,但是她的收获却是许多人体会不到的,同时又是最最珍贵的。
心态平和,积极应对各种挫折
生活有可爱的一面,也有残酷的时候。由于家境的原因,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很多只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才能体会的辛酸与无奈。默涵说,有时候,别人也许是出自善意的同情与怜悯,在接受者看来,却有一些残酷。她也有过沮丧和自卑的时候,但是很快就想通了:贫穷,不是她的错,困难,不会因为退缩而解决。面对一切现实,默涵没有灰心和气馁,反而积极主动地去感动那些不理解自己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去赢得自己应有的尊重。
当问到毕业后的去向时,默涵说,北大是一个给了她很多帮助与温暖的地方,她希望继续留在北大读研究生。继续读书的同时她还是要挣钱养家,以为即将进大学的妹妹筹备生活费和学费。在经历风风雨雨之后,再大的困难对她来说,都不再是真正的困难了。
谈到自己的助学计划,默涵回答说,她会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现在她最需要的是更多的建议,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为她出谋划策、提供法律方面的支援,因为助学体系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真正的健康地发展下去。
后记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女生,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位置上用自己的方式过着不一般的生活;是这样一位穿着朴素的女孩,却做着我们也许想得到却没有去做的事情,拥有着不一般的生活的睿智与勇气!
最后,用默涵的几句话来结束我们的文章:
这个世界上比你辛苦的人有很多,你永远都不是最痛苦的那一个,但是通过你的努力,你可以做最幸福的一个!
在生活这出戏里,你可以自己选定角色!不要让这一路上的艰难挫败了锐气,不要说困难好像没完没了,不要低头,不要投降!路虽艰难,但毕竟还有路,孤梅在风雪里才更见其娇艳,更何况孤梅不孤——她还有土壤的养育,瑞雪的滋润,枝丫的陪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