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北大志愿者欧阳晓玲
|
日期:2005年7月21日 访问:6880 |
|
润物细无声:北大志愿者欧阳晓玲支教心路
“从师兄们手中接过扶贫支教的接力棒,登上西去青海的火车,对未来的一年我一无所知,只是觉得,选择这样一条路,是值得我们一生骄傲的。” 欧阳晓玲说。
2004年8月16日,欧阳晓玲,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五届赴青研究生支教团31名成员中的惟一女性,从喧闹的都市来到偏僻的乡村,从教于条件艰苦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你们能行,我也能行”。低氧、寒冷,考验着自小在南方长大的欧阳晓玲,冬日的大山,寒气如影随行,由于气候不适,得一次感冒,往往要拖个把月。宿舍里没有自来水、镇上商店里商品匮乏、上卫生间要步行100多米、夜半风声带来的恐惧与胆小的天性不时和她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但一想到当地的女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献身教育,便暗自鼓劲道:“既然环境和条件无法改变,就让它来磨砺自我,你们能行,我也能行。”
“我是女生,但不特殊”。作为支教团里惟一的女性,她的性别在各种场合不断被人们重复。她不得不时常提醒自己:不能因为你是女生就搞特殊啊,你和他们是一样的,你的身份是“支教扶贫志愿者”,不是“女支教扶贫志愿者”,你是来做志愿服务的,不是来享受特殊待遇的,有什么苦,咬咬牙就过去了!
心理上的落差,精神上的寂寞,除了调整适应外别无选择,欧阳晓玲开始慢慢地摆脱了浮躁的东西,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想问题办事情,完成了一个志愿者心态上的调整。
“面对困难,选择思索”。欧阳晓玲的第一节英语课让她刻骨铭心,一个简单的语法知识,在她看来再清楚不过,但对于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后,他们依然皱起的眉头和充满困惑的目光让她第一次陷于深深的无助之中,她所渴望帮助的孩子们,竟让她感到无从入手,接下来并不顺利的几节课让她放弃了一蹴而就的念头。这段时间,思索占据了她的头脑,她意识到,打基础,找差距,是她应该走的第一步。对于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教育、没有任何授课经验的她来说,怎么给学生上好课是这一年支教生活中的最大课题。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从教的第一天起,欧阳晓玲就告诫自己,尽管你来自“北大”,但切不可“自大”,要虚心、虚心、再虚心;学习、学习、再学习。当地教师大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从听他们讲课开始,欧阳晓玲进入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课余时间,她还和老师们共同交流教学心得,从中学到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善于倾听,改进教学”。课下和学生们聊天,是欧阳晓玲听取学生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途径。民中的孩子大都腼腆内向,欧阳晓玲大姐姐般的真诚关爱,渐渐让学生敞开了心扉。上课时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好,他们都实话实说,由此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见效十分明显。短短两三个月,欧阳晓玲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又能为学生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全校的公开课上受到老师们的肯定。
“获取知识,兴趣为师”。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歌曲,编英语话剧,欧阳晓玲变着花样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学校的英语文化节上,欧阳晓玲把英语基础好的同学聚到一起,排演了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演出时,尽管学生的口语并不十分流利,尽管他们的表演并不十分到位,但孩子们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和百分之百的精力排练的话剧,感染了全校师生,雷鸣般的掌声让欧阳晓玲坚信,改变学生的现状大有希望。
“泪水欢笑,共同经历”。金秋艺术周是民中最盛大的活动,广场舞表演、篮球比赛、粉笔画比赛、辩论赛、篝火晚会,欧阳晓玲自然也闲不住,帮学生排节目、当评委、主持晚会,忙了个不亦乐乎!从中发现了孩子们的多才多艺,孩子们的团结进取。为高一年级编排健美操,她和同学们在大太阳下一练就是一下午,没有一个学生喊累的,在获得全校广场舞比赛一等奖后,她和同学们相拥,一起欢笑,一同流泪,欧阳晓玲真切感受到,她已离不开这些孩子!
支教生活,让这个刚从大学的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学生经历了一场洗礼,摆脱了许多浮躁,增加了几许冷静和思索。欧阳晓玲说:“当我站在那个讲台,面对无数双求知的眼睛,我才突然认清了自己,发现能给予的是多么的少。只有当实践需要你时,你才知道自己,才知道自己拥有和缺少的是什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