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访谈一:西北望,射天狼
|
日期:2005年6月16日 访问:3764 |
|
毕业生访谈一:西北望,射天狼
编者按:时逢夏季,万木葱茏。又一批北大学子,告别了生活了几年的“一塔湖图”走向社会,走向美丽而漫长的人生。我们选择了毕业生队伍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毕业生,进行了采访,他们的北大情结,他们的报国情怀,他们的崇高追求和澹泊心境,让我们感动。在毕业的时候,他们骄傲地说:我是豪情壮志的北大人,若干年后,他们一定还可以激动地说:我是成绩斐然的北大人。为了互相鼓舞,展现北大优秀学子的精神风貌,学生工作部和北大新闻网联合推出:情怀与责任--优秀毕业生访谈专题。
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千年前的苏东坡面对西北这片热土,唱响这首千古名曲来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今天,又有一批热血男儿将要远赴甘肃,为西北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其中三位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在采访中,他们放弃东部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物质生活,毅然到祖国的西北,到党和人民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西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精神让我深深震撼。
凝于历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王光龙,肖光畔和姜言卿,他们都是来自历史系的研究生。两个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是学习世界史的。或许是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让他们常常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中国,探求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命运。
“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西部的腾飞。只有东西部协调发展,中华民族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复兴”。他们三位在谈到去甘肃工作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点。
王光龙,这个个子高高的大男生已经在北大学习历史七年了。他坦言去西部一直是自己的一个梦,而自己钻研的方向社会史,也与现在的西部发展有诸多的关系。因此他在平时有意识地学习经济学方面的知识,给自己充电。“比较优势”、“乡村经济”,是他言谈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几个词。他将历史与经济结合,阐释自己对西部发展的看法。
肖光畔,有着几年工作经验的他显得成熟而稳重。曾经在湖南农村作过中学教师的他更加了解西部、了解农村。“曾经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中国的近现代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农村变革史;作为一位长于农村的青年,我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在他的书架上摆放着30多部过关农村问题的书籍,整整三年时间,他充分利用北大资源,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有关农村问题的书籍;他也曾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乘火车游历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实地考察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和风土人情。理性的认识结合感性的观察更加坚定了他到西部工作的决心,今天这位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目标的湖湘汉子,终于实现自己的服务西部、奉献西部的梦想。
姜言卿,这个沉静清瘦的山东汉子在介绍自己时,只说了一句:“农业现代化是世界任何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这沉甸甸的分量凸现了一颗赤子之心。
历史学,这门重考证的学问,使他们都锻造出一种敦厚、踏实的品质,一种重视理论与具体问题相结合的学习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学以致用的经国豪气。面对大西北的一个又一个的未知,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面对旁人的不解和惊异,他们无悔、无怨的走下去,因为在历史的规律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找到了真正能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或许这正是“走对路才有出路”吧。
筑于现实:“我们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三个研究生没有一个来自西部,他们更在北京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生活了几年,现在却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到甘肃,到西部,到那个和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不小差距的地方去,即使自己已下定决心,但父亲的不语,母亲的挽留,妻子的不舍,女友的留恋,亲人的劝阻,朋友的反对……种种主观的障碍让他们有时候觉得心酸。
王光龙在选择去西部的那一刻,女友就一次次劝说他。待遇、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子女就学等等,这些理由都是那样现实、那样直接,经常让他无言以对。是啊,自己面对的将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即使事先已经将困难考虑得够充分,但现实中自己可能将遇到更大、更多的问题……但王光龙没有放弃,他一遍遍耐心的解释,常常磨破了自己的嘴皮子,“是的,北京的很多条件都是甘肃没法比的,但是在那里,你和我都可能有比在这里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有责任去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做一点事。西部真得需要人,需要像我们这样的优秀知识分子去奋斗、去奉献!西部地区的求才若渴还有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都能够让我们去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许是他精诚所至,让他的女朋友终于从反对转向支持。现在王光龙一脸幸福的说到:“我们两人现在再没有争吵,只是相互默默的支持和鼓励。她博士毕业后,很可能也到兰州去从事教育事业,和我一起扎根在这片热土上。”
还有姜言卿,这个长于孔孟之乡的男生在即将远离家乡时,不禁想起了《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虽然现在的通讯方式已经很发达了,可以上网,可以打电话和家里联系。但毕竟甘肃和山东相隔万里,和父母见面的机会会少了很多。看到白发苍苍的父亲,日渐衰老的母亲,姜言卿心里充满愧疚。当他左右权衡时,父亲跟他说:“孩子啊,是时候去闯闯了。只要你选择了,就踏踏实实地去做。”姜言卿的眼眶湿润了,舍小家成大家,在他身后有家人的支持,有乡亲的鼓励。
润物细无声。在对西部的逐渐了解中,他们从排斥到接受再到神往。他们在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东部和西部发展的鸿沟中找到了发展的机会,找到了历史的责任。虽然他们三个都已经考取了北京市的公务员资格,但他们面对甘肃省伸出的橄榄枝,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坚毅而决绝地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去。
现于未来:“我们只是想为西部做点事儿”
面对未知的西部,作为一介书生,他们怎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奉献西部、建设西部?三位研究生的回答出奇得一致:服务+学习。
“我们到那儿之后,会听从组织的安排,到当地最需要我们、最能够发挥我们能力的地方去建设、去服务,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使自己从学生尽快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干部。”所以他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服务者和学习者,作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作为北大的学生,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他们身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西部去建功立业”这个北大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口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不断鞭策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人民的发展结合起来,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他们同时也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将北大的精神带到工作中去,用廉洁、高效、民主、创新去处理工作,团结同志,将北大的理念播撒到大西北的热土上,这不仅是母校的期许,也是对母校的最大回报。
作为北京大学第一批有计划、较大规模选调甘肃从事建设工作的研究生,他们朴实地说到“我们只是想到西部做点儿事”,即使这些事情很小,很微不足道,但是他们坚持地去做,就能做出一份贡献。他们也希望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的北大选调学生团到甘肃、到西北、到西部去,投入到火热的西部大开发中去,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去燃烧青春,实现梦想。这份执着,这份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执着,或许就是支撑一代代北大人爱国民主科学的不灭的灵魂。
在采访的最后,作为7月份就即将启程前往甘肃的毕业生,他们向师弟师妹们袒露自己了自己的心声。
王光龙,这个长于海滨的小伙子希望北大的师弟师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准自身定位,到最能发挥自己才华的岗位上去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是幸福的、有价值的。
肖光畔,敦厚的三湘汉子,他说读书人,特别是北大的知识分子,“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干一番事业”,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姜言卿,略显腼腆的他希冀北大学子都能“放开眼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
采访后记: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面对西部的种种困难,他们都充满了自信:“不管前路如何艰险,我们都将坚持走下去,将青春奉献给古老、博大的大西北”。他们有青年人的热情,男子汉的坚强,北大人的执著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拳拳爱国情,所以他们是幸福的;他们站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洪流中,亲眼见证祖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因此他们也是幸运的。作为根在西部的孩子,我愿意代替父老乡亲感谢他们以及同他们一样肯为西部带去希望的人,为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作为北大的孩子,我愿意写下这篇文章,来记住有这样一群人,在以这样一种方式传承北大精神,在以这样一种信念诠释一群年轻人的梦想。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在采访结束之后,我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由衷地期望他们在祖国的大西北做出一番有益于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事业。 (姬晴晴、袁文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