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访谈一:有关家国书常读
|
日期:2005年6月16日 访问:4283 |
|
毕业生访谈一:有关家国书常读
联维去云南不是去昆明这样的大城市,他主动要求去昆明以外的城镇或农村,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对此仲联维心里也明白,东北八年艰苦的基层生活尤其让他深有体会。越是生活条件艰苦,资源稀缺的地方,人们的生存竞争越是激烈,人际关系越是差,基层干群关系越是紧张,基层的工作岗位越是宝贵……但仲联维依然义无反顾,决意要去云南。(文摘)
编者按:时逢夏季,万木葱茏。又一批北大学子,告别了生活了几年的“一塔湖图”走向社会,走向美丽而漫长的人生。我们选择了毕业生队伍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毕业生,进行了采访,他们的北大情结,他们的报国情怀,他们的崇高追求和澹泊心境,让我们感动。在毕业的时候,他们骄傲地说:我是豪情壮志的北大人,若干年后,他们一定还可以激动地说:我是成绩斐然的北大人。为了互相鼓舞,展现北大优秀学子的精神风貌,学生工作部和北大新闻网联合推出:情怀与责任--优秀毕业生访谈专题。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志愿到云南支边
仲联维:2005年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出生于1972年3月,山东人。2002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哲学硕士学位。本科毕业到考入北大期间任教于沈阳铁路局通辽分局宝龙山铁中,多次获评先进教师陈号。北大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工作,热心公益服务事业。2002年到2003年任北京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会副会长;2003起任北京大学本科生哲学公共课助教,同时担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 2003年底至2004年义务担任北京陶行知民工子弟学校副校长。
仲联维是个很谦和的人,我们约见他是在康博斯西餐厅,因为事先比较匆忙,所以约见时出了点小差池,好在康博斯并不大,左等右等不见,便寻一个感觉应该是的人问,他很快站起来笑着说是了。这跟我们的想象比较有差距,因为自己是本科生的缘故,便想当然的以为北大的优秀毕业生应该是优秀本科生,没想到还包括了研究生。
看到我们脸上诧异的面容,仲联维自我解嘲说自己已经年过而立,是教书八年的老“教书匠”了,教过的学生在北大上本科三四年级的都有。来北大读研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他开门见山的告诉我们说,他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工作计划:一个中心即以理论研究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将应付生活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减到最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按照这个计划,他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的进一步结合为目标。
美丽的家乡山东
仲联维的家乡,是在美丽的山东。用仲联维自己的话说,是美得让他舍不得离开。那碧绿的杨柳,清澈的泉水,嫩油油的水草……无不让他梦魂萦绕。现在是夏天了,家乡的泉水一定更大更清澈,仲联维的带着深切的向往说,那水,比趵突泉还强,泉底的沙子,被泉水冲激,上下涌动不停,那是家乡人澎湃的热情。两岸和风拂面,杨柳依依,徜徉于泉边,让人不由想起论语里的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那是大同社会的理想。
但如今,他却要在异乡漂泊,从考上大学,到大学毕业在内蒙古工作八年,到北大攻读三年,到现在又要到云南去工作,并将长期定居。仲联维多年漂泊不为别的,只为追求真理。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仲联维所追求的真理正是他在北大所攻读的专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我们今天天天接触,但追求真理这个词在今天听起来似乎多少有些陌生,但仲联维却是实实在在的,他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
仲联维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来自对人类和宇宙前途命运的思考,另外,现在正确的中央政策和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也给了他信心,他说,现在中央政府的许多政策如“建立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都深得民心,他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胜利。
仲联维给我们举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有年春节在回家乘坐的特35号列车中,一人大谈当代中国的腐败状况,并由此推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怀疑,态度很是悲观。他当即站起来反驳,从历史的纵向来说,中国的现在和历代封建王朝相比都是昌平盛世,腐败状况也已经有了很大的遏制;从国家间发展的横向比较来说,其他国家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上腐败状况并不比当代中国乐观多少,比如美国。即使在现在,腐败状况仍然大范围的存在,美国的安然事件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这一番赢得了车厢里一片热烈的掌声。
仲联维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说起来还是从大学开始的。其时正值国内学潮风波刚平、国际社会主义陷入低谷、人们思想极度混乱的90年,他考上大学,其间顶着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和来自其他方面的种种压力,认真地研读过许多经典马列主义著作,包括《资本论》及其手稿。他说,从那时起,他就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说起马克思主义的未来,他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将有一次新的文化崛起,这也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崛起。这和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很相似,但他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我们能够明白,他所指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他对自己所认为的“新文化崛起”中的“新文化”有很明确的定义,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自然科学为基础,传统文化为营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本经验”的文化。
伴随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崛起,他认为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作一些改革,不应该老是教条式填鸭式的教学,而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来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
曾是“飞鸿”踏影来
仲联维为人古道热肠。通辽分局为师期间,曾发生一起居民楼的居民与承建单位的民事纠纷事件,建筑单位所建的商品房在居民入住后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质量问题,居民几次上访均无回音。这涉及几十户居民的切身利益,但一拖就是两年,后在仲联维的积极协调下,先后找技术部门鉴定,颇经周折,终于和建筑方达成协议,建筑方同意维修房屋,每户居民也获5 000元以上的赔偿。
在北大攻读哲学硕士期间,仲联维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挑起支教的担子,奉上自己对社会的一份爱心。2004年他应邀担任北京市大兴区行知民工子弟学校副校长,重现操起了放下已久的教书生活,和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一起,教他们如何学习,教他们学会生活,应对生活的苦与难……3个月里,是他最快乐的日子,仲联维愉快的回忆说,尽管当地条件很艰苦,但他毫不在意,为了工作还和家人一起在学校渡过那一年的春节。
联维的第二次大学生活不同于一般同学的在教室寝室图书馆“新三点一线”主义,学习之余常常做社会工作,时时献上自己的爱心,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一晃又是该作新的人生选择的时候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仲联维这次决定去云南。
云南支边
联维去云南不是去昆明这样的大城市,他主动要求去昆明以外的城镇或农村,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对此仲联维心里也明白,东北八年艰苦的基层生活尤其让他深有体会。越是生活条件艰苦,资源稀缺的地方,人们的生存竞争越是激烈,人际关系越是差,基层干群关系越是紧张,基层的工作岗位越是宝贵……但仲联维依然义无反顾,决意要去云南。
联维的决定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5日,张彦副书记亲切接见了他。在谈到就业选择的时候,仲联维提出了此去云南的几点理由:首先,现代中央政府的任何决策都必须以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为基础,作为一个预备党员,去基层继续锻炼是首选;再则,自己此去云南,首选事业是教育,而云南本身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执教于云南,可以对云南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另外,由于自己本科时候学的是生物,对动植物王国的云南早已心向往之。
联维的选择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张彦副书记在接待完他后立即以北大党委的名义给云南党委组织部发去了一封介绍信。马克思主义学院也给予了他重大的帮助,同意支付他去云南签约的费用。目前,仲联维正在等待云南方面的消息。
谈到最后,他提出了对北大在校学生的几点建议:一是深刻领会中国崛起和自身的关系;二要深刻领会中国崛起和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和印度是最好的对比,他说,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相似,近现代同样遭受了长时间的列强的欺凌,后来都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但两国的发展状况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始终坚持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他觉得大学应该教人成功学,但这种成功学和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成功学是两回事,他说,这涉及到每个人的人生观和对哲学的看法。他引用了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话,“哲学教人做减法,其他的学科教人做加法”。哲学教人不断的思考,不断地追问:什么是我最需要的?我是谁?我真正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权力、车?我真的需要出国?……也许哲学并不能带给人丰富的物质享受,但是哲学教人一步一步更加真实的接近自己,哲学教人以体味生活的幸福感,最终教人找到自我,拥有自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应该妥善的处理自己和外物的关系。”
这就是仲联维,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一个艰苦耐劳的优秀预备党员,一位孜孜不倦的真理追求者,他的哲学观和人生观值得我们每个北大人回味 。
后记:
6月3日,仲联维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百年陈云??纪念陈云同志诞辰百周年展览》,感慨良多。其中陈云同志的两句话“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给他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因袭为题,以与北大学子共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