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爸爸潘文石感悟人生
|
日期:2005年5月15日 访问:3162 |
|
熊猫爸爸潘文石:感悟人生
冷风刮得正猛,潘文石费劲地向上爬,秦岭的山真得很陡,这当然也成就了大熊猫的生存。他找到了那只大熊猫崽,正安稳地睡在洞里,身边没有妈妈。他抱过大熊猫崽,检查牙齿,记录心脏跳动频率,放到随身带的秤上称称体重……大熊猫崽强劲的叫声让人很满意。老潘做完这一切观察工作,不舍的亲昵了一会又离开了,在密竹和悬崖半生的山路上重复着来时的路。
奔流的生命
潘文石教授说自己很像《野性的呼唤》里的“布克”,勇敢、冒险,放弃家中优越的生活,驰骋于荒原,最后成为狼群的至高首领。
1937年在一个泰国政治地位显赫的华人家庭里一个小生命——潘文石诞生了。20岁, 他攀登珠穆朗玛峰,是第一个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人物专访形式采访的中国科学家。文革后,他因自小的梦想,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了充满挑战和困难的保护生物研究事业。46岁他给中央写信,指出社会普遍接受的结论“竹子开花对野生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没有科学根据,最终制止了圈养熊猫的错误保护行为。为了提出保护大熊猫更好的依据,他在秦岭一呆就是13年。
很多人常会问潘教授,常年野外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只要吃饱饭就没有困难。”所以,潘教授倒真的是有饭蹭。在广西崇左研究白头叶猴的时候,当地政府请吃饭。饭毕潘教授说:“能不能要几个塑料袋?”“干什么?”“打包呀!”“能不能再炒一个肉菜和青菜给我们?”“能不能桌上的骨头也再打个包?”“这干嘛?”“噢,我养了两条狼狗保护我的女研究生,我带回去给它们吃。”
住在山脚的村里,却往往都是最贫困的村,没有水,没有他们能买的方便食品。一次,他们在路上走,看到迎面一个挑着扁担买米粉的老头,他和他的研究生一人要了一碗。潘教授说:“稀稀的一碗,我让他给我加了三次水。”要知道一碗东西是要撑一天的。后来,他的研究生怯生生地指着一个老婆婆卖的糍粑说:“潘教授,我想要。”“那我不吃,你吃吧,不过这样你一天经费就比我多五毛了呀。”最后这一天谁也没再吃一口东西。
1985年,潘教授带着一个年仅19岁的女孩和一个也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到秦岭观察大熊猫的生活。一切都很辛苦,但更可怕的在39天后到来了。那个男孩因夜里迷路坠崖身亡了。结果回到学校,潘教授走进生物楼时,一个学生大声说:“杀人犯来了!”潘教授成了众矢之的。“学生,不能这样说呀!”他又跟学校说:“扣我一个月八块八的奖金不要紧,但真的不能和这件事联系到一起呀!”百口莫辩的潘教授当时几乎要垮掉了,压力实在太大了。“但我不能放弃,放弃就不是我潘文石了。”
潘教授常常感动于大熊猫的伟大。大熊猫经历了四纪冰期翻天覆地的环境变化生存了下来;为了把宝宝顺利生下来,至今都只能生早产儿(大熊猫在冬眠时怀孩子,不吃不喝的状态下,只能把自己体内的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供给宝宝,但转化过多会造成母子全亡);每天用16个小时来吃竹子只为获得一点点体内所需的特殊纤维。潘教授说:“生命对自然的适应并不需要那么完善和精确,永远去追求最完美的,就永远也做不成事。”让人惊讶的是,他那本用最差的纸印刷,却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图书一等奖的《秦岭大熊猫自然庇护所》是在秋冬季节的北大游泳池浴室写完的,他说那里安静。
沉甸甸的感悟
潘教授给他的学生讲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但更多的社会磨练,让他意识到必须告诉大家如何做事。他坚信北大人的风骨,却也想提醒大家“别到哪都死硬硬的。”他说:“教授是要依靠当地政府的关照,才能安心做好研究的,也需要当地政府的配合,才能把研究意见转化成政策落实给老百姓的。”
在地方政府机关碰壁已经是潘教授的家常便饭了。记得当时,大家开始都知道要保护大熊猫,结果却都把它当成了摇钱树,向政府以各种保护名义要来了钱,结果真正落到大熊猫头上的确寥寥。潘教授坐不住了,这不是打着保护的大旗,毁坏物种吗?于是他找到当地政府告诉他们不能再统统把大熊猫关到园子里。但当地以“不同科学家的不同看法”把潘老师赶了回去。八几年,一切都还很困难。他有一次跟领导说:“我不需要你帮助什么,但唯有一个,如果有一天我被关起来了,你就以北大的名义把我保出来,让我能继续做我的研究。”
在潘教授接触的这些地方官员里,有后来因为倒卖野生动物判刑的,也有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事的。广西崇左生态公园是小小的崇左县拿出一千万修建的,作为科学教育模范点,潘教授很欣慰。
这么多年,帮助当地百姓也成了潘教授的一个功课。他得到的多数捐助都用来给当地建沼气池,修学校,为妇女儿童检查身体等。新西兰政府捐来的4万美元,中央政府的192万,当地政府的103万,香港朋友的103万……每一笔数字都在让贫困的地方发生着变化。
他说过一句很有分量的话:“一个人活着,不仅仅要为自己,还为他人;不仅仅要为国家,还为世界;不仅仅要为这一代,还为下一代。”在他看来,保护熊猫是一种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保护他们的理念,是我们对待生命的理念,是我们准备如何让生命更有价值的思考。
潘教授在北大演讲过程中,他的家人、老师、学生、校领导还有挤满了教室和走廊的北大学生都来听,这简直让他开心死了,老头子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