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查询
首页 >> 【北大学位英语官方网站】北京地区成人三级英语网论坛 >> 〓扩充话题区〓 >> ∞读者文摘∞ >> 查看帖子
 新帖 新投票 讨论区 精华区 上篇 刷新 平板 下篇


 帖子主题: 爸妈,请正视我们的成长
 
离线

qq 



级别:职业侠客
积分:88
经验:661
文章:76
注册:04-08-17 22:26
发表: 2006-04-30 09:33:33 人气:597

回家作业:和爸妈谈心


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将德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尝试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回家作业:和爸妈谈心

■文/本报记者王柏玲

  德育的重要性早已为大家所认同,因为它是关系到如何做人的大问题。而德育的有效性却一直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似乎只有一本正经的说教才是德育,德育就是要讲大道理。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些学生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事实上,教师不必舍近求远去寻找合适的教材,德育在时时处处。在学校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在家里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做点家务,在社区参加公益活动,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德育,关键是要让学生能有切身的体验和真实的感悟。

   一次高三年级家长会上,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校长马骉向在场的家长提了一个看似可笑的问题:“你的孩子早上起来是自己叠被子吗?”

  有家长回应:“他从来都不叠被子。”“他不会叠。”“只要他用心读书,我们不需要他叠。”“他作业都来不及做,根本没空叠。”

  很多家长的神情颇显不屑。

  “你的孩子有没有因此而感谢过你们呢?”马骉紧追不舍。

   很多家长的神情更显不惑。

  在不少家长眼里这是无聊的校长问的无聊的问题——叠被子与做作业相比孰轻孰重,还需多问?在他们看来,叠被子与做作业相比当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父母代做是天经地义的。

   马骉疑惑,失落,更有冲动。

“德育作业”出炉

  “让我们的学生能做到自己的被子自己叠。”

   “让我们的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并感激父母。”

   “我们的学生不但要做好学科作业,更应做好家务这份作业。”

  这些冲动的想法有一段时间盘踞在马骉的脑海挥散不去。思索良久,又经广泛征集,他终于想到了布置“德育作业”的点子:

  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唤醒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劳动意识,进而体会父母持家的不易,并增进一份对父母的感恩和作为子女的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体悟到生活的艰辛和快活。

  每周与父母交谈一次,让子女与父母这种天然纯美的情感突破生疏和冷漠的重围走向和谐与融合。天然纯美的关系也需要用心的交流来涵养,用情的交融来滋养。子女与父母应成为世间最可依赖的朋友。

  每月到社区服务一天,感受社会的纷繁与和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转换对学生来说社区肯定是最适合的舞台,体悟民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丰富感情,社区是一所最有教育意义的学校。

  每年走访一户贫寒家庭,寻找幸福与责任的真正含义,懂得“铁肩担道义”的荣耀和沉重。

  这“四个一工程”促成了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化的学习共同体”的课题研究,将德育教育的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形成大德育氛围,让学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教育。

从别扭到习惯

  以下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母女对话。

  女儿:“妈妈,你实在对我太好了,你从来不让我盛一碗饭,洗一只碗,拿一双筷。在你的心里只有读书、读书,好像再也装不下别的话了。”

   母亲:“其实做不做家务都无所谓,爸爸妈妈对你没有别的要求,只要你把书读好就行。书读好了才有出息啊!”

有学生说,父母就喜欢跟我们喋喋不休地讲读书读书。他们感觉与父母沟通有难度。随着自己渐渐长大,他们有些话宁可与同学说也不愿和父母说。

  心理咨询室姚俊老师耐心地给学生分析。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于年龄和阅历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造成的。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之外,心理也会有所变化,最常见的就是逆反心理。要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交流沟通。

  与父母坐下来一本正经地谈心,和我们许多家庭的情感表达方式不相适应,一开始学生和家长都感觉别扭,感到有压力,不知如何谈起,但坚持下来就习惯了,感觉也自然了,双方都感到沟通并不那么困难。一位初一年级的家长说:我女儿现在每到星期四晚上就会郑重其事地对我们说,明天晚上你们不要忙其他事情,一个星期到了,我们要谈心了。学生确实把这个作业放在心上,当成一件事情来做,效果也就慢慢地体现出来了。许多学生表示,现在和父母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除了读书,校园趣事、情感困扰、心理压力等,他们也愿意和父母谈谈,听听父母的建议。他们发现,原来我们的父母不是那么难以沟通的。

给家长一把“钥匙”

  严建萍是高二(1)班学生周菁的家长。她非常欢迎学校的这项作业。她说,我们现在都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态很普遍。但事实上,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家长有的时候真的感到很为难也很无力。说多了,孩子不乐意听;说少了,自己又觉得放心不下。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与我们父母的话却一天天变少,我们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到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但效果有没有、有多少,我们心里没底。

  当女儿带回来这个“德育作业”——与父母谈心,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严建萍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做法好,把对孩子思想道德上的要求用作业的形式固定下来,孩子就觉得有压力要去完成它。以往学校也一直教育学生要在家孝敬父母,建议孩子多与父母沟通,但没有什么实际的措施,孩子没有压力,听过就算。而现在有了这样一份作业,不做、不谈就无法“交差”。在孩子的习惯思维中,老师的建议可做可不做,而作业是一定要完成的。

归还孩子生活的权力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对于建平世纪中学“三位一体”的课题非常感兴趣。他认为这是归还儿童生活的权力。

  张华认为,儿童首先需要生活着,然后再学习着。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是学习者,而不是生活着的人,把学习和生活割裂开来。事实上,孩子参与生活的时候也是学习,是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强大的基础和后盾,是自己充满意义的生活。他说,在华盛顿,10多岁的孩子都必修《服务学习》课程,一方面是为了修完课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服务学会赚钱。孩子从服务中学会了生存的一种技能。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是家长一手包办,使得我们的孩子精神上缺乏独立意识,那他们又怎能更好地去独立探究学科呢?

   家庭是课堂,父母是老师;社区是学校,民情是教材。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学生已经走进这些特殊的课堂,开始动手去完成这项人生必须要做好的作业。马骉说:“尽管路途遥远,也会步履维艰,但享受人生真味的也将是他们。”

   严建萍说,我们作为家长很希望学校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好了,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的孩子。

   德育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体验、感悟。家长和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学会放手。

引自2005年11月14日《文汇报》

相关帖子
爸妈,请正视我们的成长 (qq,7724,2006-04-30 09:21:33)
    给孩子减压:降低期望值... (qq,512,2006-04-30 09:24:12)
    教育该教给孩子什么?■文/程... (qq,568,2006-04-30 09:24:55)
    如何让孩子有个性而不任性■文... (qq,536,2006-04-30 09:27:30)
    督促孩子一定要吃早餐 读者... (qq,463,2006-04-30 09:28:48)
    告诉孩子:生活不总是晴天■文... (qq,963,2006-04-30 09:32:51)
    回家作业:和爸妈谈心上海市建... (qq,597,2006-04-30 09:33:33)
    给孩子减压:降低期望值... (qq,457,2006-04-30 09:34:41)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相关帖共有22帖 此页8帖 每页8



爸妈,请正视我们的成长,你在此版发表的帖子需要等待管理员审核才能正常显示.
*用户名
没有注册的点击这里注册新用户
密码
*帖子名称
最长255字
发帖表情
插入UBB标签

内容(最大16K) 高级模式

是否是UBB代码

内容支持插入UBB标签,使用方法请参考帮助

按Ctrl+Enter快速提交


插入UBB表情,时间   T 长度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 颜色表